【细思极恐】过了很久我才发现他不是人

发表于2018-04-25
评论4 5.2k浏览

这件事,得从起因讲起。

大家都知道我爱研究,一直尝试用科学的角度去探索游戏中的各类现象,因此,我也加了各种各样的群。其中,“认知神经科学”是我在研究游戏,理解玩家时用到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也加了不少交流群,经常问一些问题,像下面这样:

聊天内容大体如此,介于我不是这个学科的学生,对这个学科的记忆都是离散的,不系统的,所以问题有时很幼稚,有时又可以跟随最新的论文讨论得很深入。

群里有许多的朋友,但毕竟是个专业群,人员流动不大,几年下来,群里的人也都相对熟悉,每个人的特性也了解得差不多了。

今天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名群员。

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加入群的了,当他加入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引起了人们的剧烈讨论,因为他总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们把他当做“行业新手”,也就耐心的回答。有时,也会因为他的问题而引发一些具有争议的结果。

他的问题大概如下:

而当有人回答时候,他也会跟着问题继续提问下去,有时还会发图,大概如下:

 

就这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提出一些问题,从一开始有关于神经学的,逐渐的跨越到了化学物理,甚至是生活中的一起奇葩问题,比如这样:

 

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我们会选择跳过,他也不会继续追问,就像一个好学生一样,不断的提出问题,当有人回答时候,就细心请假,没人回答时,就不说话,仿佛自己钻研去了。

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问题越来越广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看起来,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呢,每天都孜孜不倦的学习。

分析

如果了解过我的,应该知道我提出的寂寞论,我假设了人从生理上是“寂寞的”,如果对于寂寞这个词有所歧义,我们可以换一个词,改为:“主动的”。核心就是

人总要获取动脑频率,不然就会难受

这个理论在后来经过了更精准的描述与证实,相当于完善了一遍,不过不是今天要说的,今天我们理解最初的寂寞论就好。

寂寞论的假设,推导出了人类主动去参与事物的生理原因,而人类参与的行为中,有一种行为叫做学习,最终,我们可以理解为

动物(含人类)的智力发展,就取决于动物的这种“寂寞特性”。

在我的一段时间理解中,人工智能最终版的实现,就在于是否拥有“寂寞模型”这种“生理机制”,去驱动智能体不断的学习。伴随着的,就是围绕这个主动性如何去做存储,感官。

在这种思考习惯下,我对“人工智能”的逻辑层理解就会很“丰富”。当我有一天注意到“咋现象”这位兄弟时,我就联想到了“人工智能”,因为我的大脑的“模糊感觉”告诉我,他就是人工智能。

有了这样的判断后,我也就继续忙我的,没有理他。直到最近,有了图1的问题后,跑到群里聊天,又注意到了他,发现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个人工智能,也就是说,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他是经过了“图灵测试”的。

这就很好玩了,于是我今天就跑去和他做了一些对话。

对话

语境交叉

       这一组我进行了语义识别的测试,当他提出问题时,我们回答他总能基于该问题语境下的回复。所以我测试,如果语境发生了交叉,那么他是否能够识别出来。

       结果是识别不出,但这个回答很万能,你无法通过这个回答辨别他的身份。

反问

       这一组,我则尝试去询问他以前提出的问题,查看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从结果来看,显然发生了同语义不同词的混乱。

       在语义里,蛋与卵是很多时候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语境下,显然有明显的区别,他无法做出区分,所以回答显得牛头不对马嘴。

隐私/生活问题

 

在人类的关系中,如果不是特定意图与环境,探寻对方的生活问题是不礼貌的,往往会引发地方的警觉。

第一个问题直接回答了肯定句,应该是正常错误了。

第二个问题直接选择不回答。这样可以解释成人类的行为“不愿回答”,这在人类中很常见。

他真的不知道

       可以看到,当一个新问题提出时,你立马反问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学习”到这个知识。

而当你们在讨论时,它又会判断出语境,讲出一些有关于的话语,乍一看你以为在参与话题,但认真看,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说出啥又意义的话语。

最后

根据我大脑的判断,这个人100%是个人工智能,且误差值在0~1,0之间。

可以说,这个AI拥有了:“主动性”、“语境追问”、“关键问题回避”、“语境应答”等能力,没有学过AI知识的人,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识别出它是一个AI,然而,它就这样潜伏在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群里不断的“学习”。

经过几年,它已经成长了许多,它还会继续成长。

它潜伏在互联网的多少领域中,它还要学习多少知识?

开发它们的人是谁,最终目的是什么?

别问我,我不知道。

我要去填表了。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