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总结:我是怎么用OPF工具法的?

发表于2020-01-20
评论4 6.4k浏览
0?w=728&h=122

本文参与“2019年终总结”征文活动

 

一整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行业的变动让思路有了大量的改变,其实很多思路早现于市场,但后知后觉的市场行为让我们经过伤痛才能明白,而大厂则早已发达,悲呼。

0?w=120&h=117

“多杰神教”是个笑话,来源于常年推广某些理念,其背后就是一个跨越了许多年份的计划,不断完善的体系,要回答2019年累积了啥,得先说说,前几年累计了啥。

 

2011年开始探索问题:“人为什么玩游戏”

学习两年,百余本书,2013年有了初步的答案,“人在缺乏决策与情绪的情况下会烦躁”,并将这种感觉起名“寂寞”。

2014年开始正式编写《玩家思维》,于16年出版。

最初的“寂寞论”就这样诞生,阐述了一个假设:“人是寂寞的,玩游戏可以排解寂寞,这是生理上的需求,不然人就会烦躁。”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排解这种烦躁“拥有动脑频率的行为”。

 

虽已出版,但上述方法有两个问题:

依然是假设,最多属于“心理学”的方法论构建的理论,没有底层支持。

没有实用性,缺乏直接指导工作的方法论。

 

在2016年出版《玩家思维》后,经过短时间的总结,2017年就立马开启了新的研究旅程。

 

2017年,重新梳理的基础模型,將原本不完善的“寂寞模型”进行了修缮。

所谓烦躁,不再是假设,而是生理上缺乏脑啡肽,由杏仁核制造的一种感觉。

所谓理性人,不再是假设,而是生理上由大脑神经网络组成的“选择”、“存储”、“优化”功能回路。

所谓动脑频率与多巴胺,不再是“排解寂寞”的核心,而是“情绪”。

 

整个思路从“制造动脑频率”变成了“制造情绪”。

同时建立了新的情绪模型与认知模型,来完善之前的寂寞模型,对寂寞模型有了一定的修订。

 

这些修订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所透露。

 

至此,整个知识体系内不再有假设,只有简单的少量基础知识,且都有已经发现证实的客观机制做正确性的保证,让我们可以放心的不用再往下层去探索反而转头回到实用中来。

 

2017年尾,创立了“人类行为闭环”的概念,从底层推导出100%正确,可以信任实用的指导方法论,根据生理过程,將人的所有行为分为了“目标”、“过程”、“反馈”三个类型,并进行细化的研究每个类型的有效,缺失,等对应的场景。

 

2018年一整年,在各种实用场景中运用这条方法论,提炼出了公式描述的方法,既CL = OPF。完成了内部培训与沟通,高效协作的实践,并在用户体验,活动设计,系统设计,游戏分析等各种角度都进行了实践。

 

得出了“高中低三频OPF模型”的检测,设计方法,研究院同事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的2019年。

 

0?w=728&h=122

未知总是随着已知进行扩充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确定了基础理论,构建了中层方法论,搭建了针对体验的可直接实用的OPF工具。这都是一个过程,等于完成了:经验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游戏系统是复杂的,设计是针对到每一个系统,每一次操作的。如果我们从一个大而全的角度,是无法验证一个设计的。

 

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手段,去验证每一个设计点,也就体现了细致的数据分析的作用。

 

这有什么区别?

 

数据分析谁都知道重要,这不是屁话吗?

 

不一样的,许多公司都做数据分析,最后只不过变成了做报表的,不是做了假数据,就是做真装饰。

 

要让数据分析效果最大化,就需要设计的时候就有预期,什么样的设计可以有预期?

 

就是有理论支撑的设计,什么样的理论可以支撑设计,就是100%正确的理论,不是隔空架构的理论。

 

一层层从上往下探索,再一层层从下往上设计,最终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用来检验设计是否合理,发现设计问题,最终形成了科学的闭环。

 

这就是2019年最缺乏的内容,也是下半年过程中一直尝试研究突破的内容。

0?w=728&h=122

 

既然是分享,当然还要將成果分享出来的,因为之前的文章都描述过了,这里就只进行简单的分析。

 

设:

O = Object = 目标

P = Process = 过程

F = Feedback = 反馈

 

定理1:人类的行为,一定包含在OPF的过程中。

 

0?w=458&h=294

 

相关链接:https://gameinstitute.qq.com/community/detail/133147

 

我就直接讲实例了,我是怎么用这个玩意儿的。

0?w=728&h=122

 

第一步:画出游戏的结构图

第二步:画出玩家体验的流程图

第三步:分析不同时期,玩家的OPF体验问题

 

前两步略过,重点讲第三步,这是一个通用法则,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也需要。

 

我会画一张表,下面是某游戏某时期的核心战斗体验检查表:

 

5M1hRB7mvlbooMBFWiIN.png

 

里面有定义需要解释一下:

CL = Closed-loop = 闭环, 代表一个OPF过程

CL = O + P + F

 

明白了CL,要解释前缀,我简单一个例子距离。

我要去上班,这是最终极的目标,整个行为中只产生了一次,所以它是低频的,我们就叫做Low Closed-Loop。

上班的途中,使用了交通工具,大概三次,就是Middle CL,但它确实不合格的MCL,因为在游戏中,我们定义的MCL,得让玩家感到意外小惊喜。比如,我付钱时候,突然免单了。

然后就是我走的每一步,都是HCL,H自然是High的意思,代表高频闭环,因为它随时存在,随时存在的,不需要给玩家带来情绪上的刺激,有即可。

 

回头看LCL。低频闭环,通常它的作用要让玩家感受到大喜大悲,在游戏内才算合格的,所以LCL的反馈F,是带符号的,F±,这就代表了这个反馈既可以给用户带来正性反馈,也可以给用户带来负性反馈,通常是什么?

没错,赌博!

 

有了上述简单的理解后,我们再回头看这张表。

 

假定了一个时期,一系类系统,我需要给玩家一个较好的体验,我就会检查:

 

这个系统是否有一个高频的闭环,始终让玩家有事情可做。

我会检查目标是否有效,驱动玩家执行,比如走路要有路径。

我会检查P的过程是否有效,玩家需要决策,而不是单纯的无意义的操作。

我会检查F的反馈是否存在,因为所属于HCL,所有不用检查F是否带来意外。

这个系统是否每个一段时间就完成一次低频闭环,定期为玩家提供小惊喜。

与1想同

与2想同

检查F+是否达成,比如走路的时候突然有事件产生,给予累计奖励。

这个系统是否每隔一段不小的时间,是否有大惊喜或大喜大悲。

检测同上

检测同上

检测反馈F是否成正负性。

 

为什么这么去检测用户体验?

这就是来源于开篇所讲的基础理论。

 

在一个闭环中,只有F+才能强化下一次的O,让用户可以被持续驱动。

但持续F+是十分困难,定期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所以需要F±±。

 

为什么不是F++?

 

理论上,大喜与大悲对称存在,在自然中,他们同时有概率出现。

当然,在设计上有防挫败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会让F++成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比如:一个宝箱,一定开出巨额奖励,它就只有第一次才有效果,然后急速减弱给用户带来的惊喜感。

只有一次50%的赌博,才能让用户在持久的OPF过程中体验到情绪的波动。

 

上述3中,为什么有个或字。

因为用户前期还没有对游戏产生依赖性,俗话说就是情感,这时候如果给用户一个挫折,通常就会离去。除非这个游戏给予用户的O与体验就是围绕挫折的,比如:“黑魂系”。

 

上述,就是如何用OPF体验工具分析一个游戏的思路。

 

其实学会了上面的,设计方面自然而然就会了,先定义一段时期的内容,再把内容填入到OPF表中,在设计之初,就确定玩家在某个期间内的各种体验感受,层次。

 

0?w=728&h=122

因为有F+与F±的存在,我们只需找配合的玩家玩,观察他在我们预设的节点是否有情绪反应出现就行了。

 

其实自己上阵也行,这种方法虽然粗浅,但因为是先设计,先预设,后观察,基本偏差不大。

 

剩下的只会是用户类型划分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用户的敏感点,对于另一个用户不是。

 

0?w=728&h=122

OPF是一个过程。

O,就是目标传递给用户的时候。

如果在O期间内用户流失了,就说明这里有2种情况:

O.Bad , 无效的目标O,我们给目标玩家无所谓。

O.Miss, 缺失的O,我们甚至没及时的给予玩家一个目标。

 

对应的,自然还有P.Bad,P,Miss,F.Bad,F.miss。

 

数据分析怎么做?

 

在CL之间做留存分析,分析哪部分CL出问题。

定位到LCL后,检查LCL,没问题就细化到MCL。

逐步降下CL层,指导最基本的节点,甚至可能是个BUG引起的【通常如此】

 

另外一方面,用户在任意时刻,多处于多重CL中,所以要从大到小的【人工检查】。

如果一个人没检查出来,换一个人检查。

 

这套工具的精髓就在于,它本身不带有任何的判断依据,它只是一套思考的方式,利用每一个使用者的认知,也就意味着,换一个人,有不一样的效果。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CL.Span。

随便抽一个闭环,组成抽查节点。

取这个CL的留存漏斗。

取每两个CL之间的用户间隔时间。

看留存与间隔时间Span的关系。

 

这能看出什么?

用户是否按你预先设想的进度前行。

数值策划给出的间隔是不是太长了【理论上无法验证太短】。

 

两个情绪反馈太长,会让用户失去耐心,从而离开游戏。

 

上述两个方法,已经适用了大部分场景,且简单,易用。

核心在于,策划在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就同时设计了埋点,以及预期分析的模型,以及各个结果如果产生,可能会是什么问题的预判。

 

0?w=728&h=122

上述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就是不要乱测试

 

要有理论的去设计,设计给出预期结果。每一个系统的预期结果,然后再去测试。

 

如果测试只是为了从宏观看一个留存,或者付费。

 

对不起几十块的A,对不起渠道给你的免费量,对不起上苍!

 

0?w=728&h=122

其妙的是,纯理论层面,确实还留了一些问题,没想到在2019年的年底,最终得到了解答。

之前认为“寂寞模型”,“认知模型”,“情绪模型”中一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从底层发现的,推导的,很难去验证。

但哪知道,多杰桌子上丢着一本《脑内多巴胺》,直到年底项目上线了才有空看看,没想到一看,就验证了之前推导的模型,科学家们已经早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了。

只是他们都很小气,没有大肆宣传,告诉我们,原来人脑是这么个回事。

哼!这些科学家坏得很。

 

2018年留了一些问题。

为什么缺乏脑啡肽人会烦躁。

为什么动脑频率可以排解烦躁。

为什么情绪可以排解烦躁。

动脑频率的间隔是多少?【>320ms】

 

当然,这里我就没法逐一回答了,类似于初中生物课要解释光合作用一样,篇幅需要较多,还是等我写书再说吧。

 

完成了理论升级,彻底解决了多杰神教最底层的那一丝不确定,可以100%放心的使用理论。

当遇到奇怪的现象时,不用再质疑理论,而是可以根据理论去分析问题。【真很重要】

 

一个设计方法,如果依托于自然科学,就类似于1+1=2一样神圣,我们不用再去质疑+号与=符号,只用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算错了。

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回头去思考工具对不对,那一辈子解决不了问题。证明了工具的客观性,正确性,则可以大胆的向后发展。

 

0?w=728&h=122

一个神教要发展起来,需要信徒,科学教派的发展,信徒不是忽悠来的,信仰人是没有用的,信仰科学方法论才有用。

 

所以,如何把知识【教义】传递给别人,就是很核心的一步。

 

在2018~2019年期间,也有不少探娱研究院的同学在GWB上面发帖,用相同的思路,模型去完成不同的课题。

 

这代表着我完成了多次的体系知识传承工作。

 

传承后的好处是显然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时间分析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话语沟通复杂现象,精准高效,最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

 

比如,我一个游戏在某个阶段少了任务面板,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是:“某时段O.miss”。

 

一个刚毕业的萌新熟练分析,设计,运用游戏要多久?

 

三个月可以入门小能手。

 

0?w=501&h=866

 

这是最初版本的草稿,应该不涉秘,可以给大家参考下,经过了2年实践,目前最新版的当然已经完全不同了。

 

公司内部对新人的教育体系,完全决定了公司是否能拥有人才队伍,这是非常重要的。

0?w=728&h=122

 

这个才是2019年最重要的成果。

 

一个企业要怎么样才能活下去?

 

就是在死之前不断的积累,博取一个爆发的希望。

 

爆发的希望如何增大概率?

 

马克思说了:生产资料与生产力。

 

生产资料可以提高生产力,所以一个游戏公司的生产资料是什么?

 

成熟的理论体系。

可复用的工具体系。

流程化的作业体系。

 

前面所讲的,其实是1、2点,现在所讲的,就是第三点。

 

一个游戏的生命周期是十分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既有事务,也有任务。

如果整个过程没有清晰的规划,就无法将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做得很漂亮。

 

不管是造航母,造火箭,还是造一个芯片,一个手机,都需要流水线。

游戏的设计,也需要这种流水线。

 

这里会有疑问,那游戏流水线了,不就是辣鸡游戏了?

 

国外3A大作,全球同步制作,只有工业体系才能确保它的有效完成。那成辣鸡游戏了?

 

流水线作业有几个好处:

岗位需求降级,原本需要一个熟练工的岗位,因为成为了流水线,只要需要一个学徒了。这样用人成本就下降了。

效率提升,安全性增加,每一项过程都有检查,就不会有疏漏,返工可查,效率增加。

知识共享,一个错误产生,更新流程,所有执行的人立马修复,企业的运作像一个抽象软件,不再是个体作战。

 

好处还有很多,伟大之处难以言尽,具体的内容涉及到公司机密,就无法说了,只能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公司,如果没有流水线,就永远都只是创业团队,只有生产资料的累计,才能让一个公司成为一个百年不倒的企业。

 

流水线固定的是生产流程,生产流程可以利用人的大脑。

所以不用担心固定的生产流程限制了人的思维,就和前面的OPF一样,它只管接口是否标准,并且引导你的记忆产出更高效的结果。

0?w=728&h=122

要有进步,就要敢于实验,也不怕说自己的无能。

2018~2019年间,上线了几个游戏。

《迷城起源》,见光死。

《少年君王传》,第一个商业游戏在Tap得到高分的。

《夕阳热气球》,苹果Tap双推荐的游戏,富有教育意义。

 

离开了腾讯的资源,离开了网易的口碑,离开了资本家资本灌注。

要想发好一个游戏,既有口碑又能赚钱,就需要付费生态创新。

三家公司因此,因我,被坑在了探索的道路上。

 

这条路很难走,也怪自己能力不足,至今还没研究透彻,这也给2020年提供了新的目标。

同时也要向三家公司道歉的。

0?w=728&h=122

 

既然是总结,生活教训也要简单的分享下。

冈本那个001,不要用啊,不要用啊,不要用啊!

不然就是我现在的下场了,闪婚呢!

0?w=683&h=1024

 

  • 允许他人重新传播作品,但他人重新传播时必须在所使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用户的姓名、来源及其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并与该作品在磨坊上的原发地址建立链接
  • 可对作品重新编排、修改、节选或者以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和发布
  • 不可将作品进行商业性使用
  • 需在以作品基础上创作的演绎作品上适用相同类型的知识共享许可条款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