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游戏梦:写在下一波游改电影浪潮之前
对游戏改编电影来说,今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随着《狂暴巨兽》的上映,游戏改编电影终于刷新了在电影媒体评论收录网站烂番茄上的新鲜度纪录。
坏消息是,作为班上的第一名,它依旧不及格。
《狂暴巨兽》改编自1986年的同名街机游戏,目前电影的烂番茄新鲜度是51%
从商业上来看,《狂暴巨兽》斩获了4.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相较于1.2亿美元的成本,盈利也算马马虎虎。虽说刷新了全球游改电影票房纪录,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依旧在野蛮生长的中国市场的助攻——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票房超过1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只论北美市场的话,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冠军依旧由17年前的《古墓丽影》所保持。
要是再较真一点,《狂暴巨兽》的成功与游戏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它的第一属性是“巨石强森”主演的怪兽片。吸引观众购票的首要因素是巨石本身的魅力,而不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街机游戏,连它的海报看起来都像是导演和巨石上一部合作的电影《末日崩塌》的续集。
你要说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同一幕我都是信的……
不管评价如何,《狂暴巨兽》至少有尚可的盈利,而另一部差不多同期的游戏改编电影就没那么好运了。重启的《古墓丽影》也就刚刚艰难迈过盈利的标准线,以目前的形势来看续集无望。无独有偶,传奇影业最近将电影《魔兽》的拍摄道具进行拍卖,似乎宣告着续集计划的破产。可以说,游戏改编电影的扑街诅咒今年依然在继续。
不客气地说,所有游改电影都可以划分到烂片的子集里。好一点的会像《生化危机》以及《古墓丽影》(朱莉版)一样烂出自己的特色,其他大部分电影则像是从烂片流水线中下来的一样,其中最烂的来自游改电影烂片王Ewe Boll,简直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
虽说如此,面对这个近20年没能开垦成功的荒地,这两年好莱坞的热情反而愈加高涨。每个月都有新项目上马,甚至《神秘海域》《合金装备》这样疑似搁浅的项目都传出了新的风声。看上去,好莱坞正卯足了劲,想要强行掀起一波新的游戏改编电影的热潮。
就冲着这段影史最差Boss战,也该赞美《生化危机4》
游改电影到底有那些顽疾,现如今好莱坞为何前赴后继地深入这个让人无数次失望的领域?
一切还是要从任天堂说起。
任天堂的3步臭棋
上世纪80年代是任天堂主宰游戏界的时代。如日中天的任天堂不会放过任何躺着数钞票的机会,各类形象授权产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制作影视剧这样既能轻松获得版权费,又能扩大任天堂文化影响力的项目自然就提上了议程。
麦片可以被称作“任天堂谷物系统”,80年代加上“系统”两字任何事物都可以变得炫酷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目睹了雅达利滥发而引发大奔溃的任天堂建立了严格的权利金制度来保护自己优质产品的形象,但在影视剧方面显然并非如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任天堂给世人展示了3种不同类型的失败品。
首先是《超级马里奥兄弟秀》,它成为劣质晨间动画的缩影。
既然说到晨间动画,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不论最后成片质量如何,所有动画片都是以向小朋友兜售各类产品为目的而制作的。在80年代,像《变形金刚》这样有着聪明的包装,看完让人热血沸腾,大呼“买买买”的优质动画算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荧屏上充斥着的还是以人傻钱多为理念制作的劣质动画。《超级马里奥兄弟秀》就是其中的一员。
时常作画崩坏?
剧本创作极其偷懒,全剧不知所云?
人物乏味,毫无个性可言?
作为一个随大流的不走心圈钱作品,《超级马里奥兄弟秀》烂得毫无特色。看起来编剧们也没有心思在这个水管工救公主的背景下做出什么新文章。就算马里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意大利水管工,你也不能让全剧只有着不合时宜的意大利面玩笑吧?动画片唯一的“亮点”是在每集后半段的小故事中出现的林克。
在你的认知中,林克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很不幸,在本片中林克不慎成为了一个即贫又贱,常常需要塞尔达来美救英雄,还时常对塞尔达有非分之想的神烦角色。制作组还给林克设计了个自认为有趣的口头禅:“Excuuuuuuuuuuuuuse me, Princess.”在历代林克的形象中,或许只有CDi上另一位“美国林克”能在猥琐程度上望其项背了。
任天堂美国分部毁角色的能力的确不一般
尽管任天堂给出了这样垃圾的动画,观众也不太能过多苛责他们。毕竟任天堂也只是随波逐流的一员。“既然业界都这么做,我做成这样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第二部失败品是电影《游戏奇才》,它成为一场营销的狂欢。
如果说《超级马利奥兄弟秀》只是个跟风之作。《游戏奇才》在影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了。单从剧本来说,本片就相当没有诚意,这是“一对离家出走的男孩和偶遇的少女,在横跨全国的冒险中决定参加任天堂游戏大奖赛,打败邪恶的劲敌,并最终与家人团圆” 的温馨故事。
这样套路的合家欢电影当时已经是一抓一大把。让它从电影史中脱颖而出的是,从来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对自己的广告片属性毫无遮掩。觉得《变形金刚》的植入广告已经够多了?图样,跟任天堂的广告比起来,舒化奶之流都是小儿科。
任天堂游戏玩得好就能受到万人敬仰,连小屁孩都能筹够长途公路旅行的费用。
任天堂游戏能唤醒本已破碎的父子亲情。
任天堂能量手套狂拽酷霸屌炸天,史上最强游戏外设。
《超级马里奥兄弟3》即将在美国上市啦,还不把钱准备好?
能量手套,“名垂青史”的失败外设。电影中形容它的台词是“It’s so bad”,事实上它没说错
编剧就这样把无数任天堂软广植入到一个乏善可陈的老套公路家庭片中。可惜演员再怎么表现对游戏的疯狂,观众也很难隔着两层屏幕感受到游戏本身的魅力。再加上80年代末期,观众早就对这样套路的家庭温情片产生了免疫,大多数人只会因此感到乏味。绝大部分人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是:“我为什么不去玩游戏?”——也许是个反向营销也说不定。
即使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本片最终还是一部北美票房没有达到成本线的赔钱货。不过从营销的角度看,任天堂也确实从本片中获利不少,《超级马利奥兄弟3》和能量手套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在发售一年后差评如潮的能量手套甚至在首发的圣诞周卖到断货。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还不错的收益,给了任天堂有恃无恐的勇气,让他们放任出了一部真正的邪典电影。
是的,这就是万恶之源——《超级马利奥兄弟》。
1993年,史上第一部游戏改编动画片《超级马里奥兄弟》正式上映了。值得庆幸的是,与上面两个食之无味的作品不同,本片台前幕后至少也是乱得惊奇,给后世留下不少谈资。
这部动画诞生的背景是,任天堂想要更多对影视产品的把控权,他们找了Rocky Morton和Annabel Jankel这两位并没有实际导演电影经验的导演(他们还是夫妻俩),这两位导演对马里奥的了解也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个形象而已。电影原本的剧本只是一个简单的“王子救公主”的儿童剧,导演却想塑造一个像《疯狂的麦克斯》一样“有深度”的后启示录世界。为了吸引观众,唐突地加入了《小鬼当家》《虎胆龙威》等卖座片的元素。在创作过程中,两位导演极度固执,根本不给其他人插手的余地。
这样意见不合的项目,自然会产生混乱的怪胎。
1.本片中的落难女主角居然不是碧奇公主,甚至这位公主在全片中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黛西的女考古学家。啥?
2.马里奥与路易吉这对全球最知名之一的兄弟组合在本片中莫名其妙地设置成了父子。更天才的是,编剧自作主张地给他俩安上了“马里奥”这个姓。以至到了现在,老任都默认了马里奥·马里奥和路易吉·马里奥这两个奇葩的名字。
3.各种精神污染、毫不尊重原作的造型。更令人发指的是,大魔王库巴居然不是龙,而是个人……
4.连Bob Hoskins和Dennis Hopper两位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也无法拯救全片糟糕的表演。或者说,正是看不到这个项目成功的希望,连这两人的表演都也退化到了自暴自弃的等级。
5.霍斯金斯后期完全放弃揣摩马里奥的形象,只是在片场静候这场灾难的结束。
这种既不尊重游戏玩家,又不把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当回事的电影,上映后自然是没人买账。票房惨到连成本4200万美元的一半都收不回。两位主演更是直言,接下这部电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败笔。
该用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这样的库巴?
作为万恶之源,《马里奥》对游戏题材电影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业者甚至产生了怀疑:“如果连马里奥这样知名度的角色都无法使电影大卖,那还有什么游戏电影能够成功?”更不凑巧的是,接下来的一年里又连着上映了《街头霸王》和《真人快打》两部毁原作的烂片。如此这般,“游戏改编电影等于烂片”的印象就留在了大众的脑中——而且是在大多数中国玩家还懵懂无知的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如此。
游戏改编电影到如今也已经有20多个年头,发展到现在居然还是在原地踏步。到底是游戏改编电影真的先天不足?还是说“好莱坞害怕游戏公司崛起,威胁自己的地位,从而故意打压”?这样的阴谋论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凭据?
媒体形态改变的必然难题
与小说、漫画、歌舞剧等其他形式的改编相比,游戏改编面临的剧本难题要大得多。上个世纪,游戏界的主流还是像马里奥这样传统和2D动作冒险游戏。这些游戏本身就不注重剧情,基本上只提供一个背景设定,根本无法支撑起至少90分钟的电影内容。这样的改编完全依靠编剧的再创作能力,如你所见,结局往往是毁原作。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游戏剧本越来越丰满,电影化的表现形式也成为了主流。这又产生了新问题:绝大多数游戏的叙事方法不符合传统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常用的三幕式结构。简单地说,电影为了能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设置背景、提出矛盾、解决矛盾,这样的叙事结构成为一个比较标准的模板。现代游戏的流程都倾向于偏长的章节式。这不仅需要压缩剧本,还需要对剧情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
更别说现在人人都在拥抱开放世界,没有了线性游戏强制的流程,很多游戏本身就会让玩家产生对剧情背景的剥离感。这种松散的结构也不能生搬硬套到电影中。
都要亡国了哪里还有自驾游的闲工夫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作为艺术形式中的后生,游戏不可避免地会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电影本身就是游戏的重点借鉴对象。得益于游戏的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一些套路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会产生更好的观感。这些内容逆向输出到大银幕上时就会显得班门弄斧。
对比《魔戒》,《魔兽》的战争场面实在是相形见绌
一言难尽的制作
虽然说剧本改编有难点,但只要给靠谱的团队充分的时间,是可以出现优秀剧本的。不过,这显然不符合好莱坞制片公司对游改电影的定位。
我们都注意到了,现在游改电影基本遵循着“短平快”的制作方针。这和现在恐怖电影的现状极其相似,投资方先拿大量低成本电影去撞大运,当有一部影片侥幸成功后,便毫不留情地压榨这个系列,然后在口碑票房达到最低谷时把这个系列打入冷宫,最后再找个机会重启系列。这不,《生化危机:终章》上映还不过半年,这个系列就已经确认会重启。
“生化危机”作为游改电影和恐怖电影的交集,教科书般地展现了一个快销系列电影的生命轨迹
在“赚快钱”的制作方针下,整个制作团队都可能是个草台班子。大部分导演和编剧都对游戏知之甚少,甚至本身就抱着对游戏和游戏群体的偏见。这里点名批评《像素大战》——一部试图对观众贩售街机游戏情怀的电影,却处处充满了80年代电影的刻板宅男偏见,癞蛤蟆吃上天鹅肉这种意淫剧情更是令人作呕。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导演和编剧都在刻意为难玩家,也许就是能力和理解力的问题,他们对游戏元素的处理只能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根本无法引起玩家的认同。
比起其他改编作品,游戏改编电影的原始版权方往往更为强势。当他们也想参与项目的监管时,局面往往会有巨大变化,有时严厉的监管也许能保证最终的成品不是在跟玩家唱对台戏,但有时候也可能会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魔兽》导演Duncan Jones在今年的一次采访中就大倒苦水,直言《魔兽》拍摄过程中被人掣肘太多。“太多的厨子挤在一个厨房里,坏了一锅汤。还不如降低些预算,少些他人的干预。”不难想象,对于《魔兽》这种难得的大制作游戏改编电影,在环球、传奇、万达和暴雪都想要更大主导权的情况下,夹在中间的导演反而失去了自主权。
雪上加霜的是,最严苛的评论家往往是那些玩家。任何与粉丝期望不符的细节都能招致不满。如果到了出现了角色粉认为OOC(Out of Character,即不符合原著人物个性或设定)的情况,导演和编剧就等着在社交媒体上被粉丝爆破吧。
在这样的内外因素下,拍摄出一部勉强及格的电影都算是一种奢望。
狂热粉的恶意从最近的《复仇者联盟3》洛基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玩家对游戏改编电影有多大的需求?
随着一部又一部失败作品的问世,玩家对游改电影的期望也是日益递减。不少人甚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制作游改电影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电影化游戏越来越盛行,游戏在演出方面还具有独特的优势。没有了机位的限制,游戏演出有像CG动画一样更加自由的运镜空间;夸张的高速镜头,极具连续性、线索性的长镜头,第一或第三人称的演出方式,正是这些在普通电影中不好实现的元素,在游戏中反而塑造出了沉浸式极强的体验。
《神秘海域4》在E3实机演示时,第一次让人感受到了超脱出传统冒险电影的表现力
互动性更是只有游戏这种载体才具有独家法宝。好的电影能塑造一个完整立体的世界,而好的游戏能满足参与世界进程的渴望。在优秀的剧本支持下,“参与抉择”这一属性的优势会被极度放大。
当然,像Telltale Games这样一通选择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的类型,在剧本亮点不够多的情况下容易遭人诟病。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的《底特律:成为人类》展示了在电影视听型游戏这一领域的可能性——每个选择举足轻重,足够改变剧情的走向;结局够多,也没有滥竽充数。虽然由于剧本野心太大,完成度略有遗憾,导致整体剧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至少证明了在这一领域,游戏的技术力达到了新的水平。像这样规模的多线多结局剧本,在其他媒介上根本无法实现。
参与事件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不管你怎么看待《底特律》,甚至对它有极端的看法,它也并不是没有优点的
即使是单一结局游戏,基于游戏本身固有的LOOP属性,游戏还能承载其他媒介无法表现的剧本。大部分文字冒险游戏(或者Galgame)的重要乐趣就是从不同的视角中推测事件的全貌。像《428:被封锁的涩谷》这样规模的剧本,它的小说版也难以还原不同人物命运最终交织的魅力。
更夸张地说,像《9人9小时9扇门》这样的剧本设计只有NDS能完美表现
再往小了说,游戏有更多的余力去关注那些细节的互动。探索不同物品、场景、人物间的令人会心一笑的互动,有时比游戏本身都有趣得多。还是受于长度的限制,电影大多时候无暇顾及这些旁支末节,能有一些彩蛋性质的表现就已经不错了。
对我来说,“逆转裁判”系列曾经的最大乐趣,其实是向每个角色指证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
现在,游戏本身就具有足够的叙事和演出水平,那么把游戏搬上大银幕或许就没有十分的必要。游戏改编电影目前面临的处境有点类似与电竞之于亚运会、奥运会等传统运动会。游戏业本身不太需要这些东西来继续发展,但希望通过其他领域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虽然游戏产业现在足够大、辐射范围很广,社会地位依旧不高。更别提游戏才算是摆脱了洪水猛兽的形象,妖魔化游戏的生意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现在正需要从其他文领域润物细无声地去改变大众的看法。
何况,从影视剧中看到那些只有玩家才能心领神会的“私货”,再现游戏中那些令人动容的元素,本身也别具一番乐趣。虽然还没有游戏改编电影能够捕捉并还原这样的感动,不少没有游戏原作包袱的游戏题材影视剧倒是把这项工作完成得不错。
这样的感动,可以在《阿甘妙世界》这样在Cartoon Network上播放的卡通片里找到。当然,和不少美国儿童动画片一样,充斥着不少猎奇、精污、阴暗等制作组没有按时吃药而创作出的不适宜于儿童的内容。在有一集中,制作组不由余力地宣泄着对传统日式RPG的吐槽。而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梗都是用有趣的画面和笑话表现出来的。小朋友们可以体会到动画本身的乐趣,同时,大朋友们也能与制作组对游戏爱恨交加的感情产生共鸣。
“你找到的东西都能拿走”
不少美剧中也会设置电子游戏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废柴联盟》了。大多电视剧中出现的游戏设计都太过玄乎,感觉像是不懂游戏的编剧的臆想。《废柴联盟》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泰拉瑞亚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完成度又极高,还有着让人惊叹的各种细节。与NPC的互动、道具的制作和使用、隐藏要素、关卡设计、剧中的反转……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导演和编剧抓住了开放式游戏的精髓。甚至有爱好者根据剧中的素材做了一个游戏Demo出来。
国内某热门抄袭情景喜剧也“借鉴”了本集,成片效果只能说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钟爱游戏的导演甚至会在电影里塞点私货。在《银河护卫队2》里,导演就毫不吝啬地表达着自己对游戏的喜爱,塞入了符合电影80年代风格的游戏彩蛋。例如将橄榄球游戏掌机改造成探测仪,空战场景致敬街机游戏《大蜜蜂》(Galaga),等等,以及每个人都能发现的“吃豆人场景”。最皮的是操控飞船的场所看着像个街机厅,导演更是捕捉出了街机厅的精神:围观群众在游戏的紧要关头给你打气、支招,又在你失败后哄笑散去。
感同身受的小细节反而更难能可贵
今年上映的《头号玩家》更是一场狂欢。除去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彩蛋和梗,最让我叹服的还是电影的视觉语言充满了游戏感。这在第一幕的追车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事物都在高速发生,追逐完全超现实。这样夸张荒谬的画面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会极其让人出戏,在虚拟的游戏中却反而是合理刺激肾上腺素的爽快。金刚的登场更完美展现了一场巨型Boss追逐战。运用这样大胆的镜头,说明导演完全把握住了目标观影群众——玩家的喜好。
追逐战
追根溯源的话,这些制作者本身就和游戏很有渊源。《头号玩家》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作为科幻片大导,本身就理解VR,理解游戏。《废柴联盟》的导演罗素兄弟(现在去漫威高就了)和编剧Dan Harmon(现在又鼓捣出了新神剧《瑞克和莫蒂》)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宅男标签。《银河护卫队》的导演James Gunn更是知名宅导,E3上的常客,还担任过恶趣味游戏《电锯甜心》的编剧。
可能游戏改编电影对玩家最重要的,就是在大银幕上感受游戏中的感动。各种心领神会的细枝末节,也可能只有尊重游戏、热爱游戏的人才能再现。
下一波浪潮
虽然游戏改编电影对玩家来说是锦上添花,游改电影却是好莱坞制片厂在黑暗中看到的一丝曙光。刨去处于野蛮生长的中国电影市场,2017年全球电影市场反而在倒退。同时,2017年全球票房的前20名中,只有3部非续集原创作品。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算,真人原创非续集作品,就只有《敦刻尔克》一部(这还是因为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本身就算得上一个品牌) 。从盈利方面上来讲,电影公司都不太敢制作大规模的原创作品。
在原创已死的处境下,好莱坞传统制片厂会愈加倾向于制作各种电影宇宙,各种Franchises。现在游戏的粉丝基础量大,话题性高,自然成为了电影公司关注的焦点。对于游戏公司来说,电影也是拓展新人群,提升自己品牌影响力的好手段。
如此这般,即便每年的游改电影都遭受票房口碑的双重失利,新的游戏改编项目反而更加源源不断地上马。
索尼克(真人与CG混搭风,定档2019年11月)
马里奥(CG动画,处于初期筹备阶段,照明娱乐制作)
名侦探皮卡丘(进入拍摄阶段,“死侍”Ryan Reynolds进行动态捕捉并配音)
神秘海域(新“蜘蛛侠” Tom Holland出演德雷克)
热血无赖(甄子丹确认加盟,2019年上映)
全境封锁(David Leitch执导,Jake Gyllenhaal与Jessica Chastain主演)
我的世界(华纳,定档2019年5月25日)
合金装备(终于找到了新编剧)
毁灭战士(正在拍摄阶段)
怪物猎人(“生化危机”夫妻档再度联手,今年9月开机)
战争机器(2016年环球宣布后还没动静,Dave Bautista有意出演)
在这么多项目中,需要奇迹般地出现一个改变大众偏见的破局者。这样的奇迹不是不可能出现的,别看现在漫改电影在全球呼风唤雨,在上世纪90年代它们也都被判过死刑。当时的漫改电影也完全找不准方向,陷入了矫揉造作、故作黑暗深沉的怪圈。《蜘蛛侠》《超人总动员》同期横空出现,向世人展现了超级英雄漫改电影的可能性。前者告诉了我们,超英电影可以足够爆米花,同时兼具深刻的核心,后者更是直言,充满漫画童趣的电影也能老少咸宜。可以说是这两部电影活生生地改变了整个电影业,直接开启了漫改电影的狂潮。游改电影或许也站在同样的转折点上。
当《乐高大电影》立项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为了兜售玩具的可耻伎俩,成片却打了所有人的脸。在它充满童真的外表之下,隐藏了一颗强有力的心脏。它做到了逗乐孩子的同时,大人们也能拾回遗失的童趣。影片最后的转折更可以说是近10年来好莱坞CG动画片的最佳。虽然它由于受到学院的偏见,连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片的提名都没有捞到,但它依然是无数人心中2014年的最佳动画片。
连卖玩具的“营销动画”都能有着极高的质量,游改电影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搪塞的借口。
就算是玩具也能做到角色鲜活明亮,充满魅力
所以,纵观这些项目,悲观来说,大部分现在就可以打上扑街的烙印。所幸不是所有项目都毫无希望。
任天堂能时隔多年后让马里奥再战大荧幕,应该已经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并且能把关好这次成片的质量。而照明娱乐(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出品《神偷奶爸》《欢乐好声音》)虽然被人戏称为只会卖萌的毒瘤,但现在也是好莱坞唯一一个能与迪士尼、皮克斯站在同一梯队的动画工作室。
《全境封锁》的导演David Leitch近日向IGN表示,自己有信心打破游改电影的魔咒。作为最近动作片界的新星导演,他的确能保证成片完成度,而且这已经是育碧软件继《波斯王子》和《刺客信条》后第三次尝试高成本大片了,为此,育碧甚至还找回了老搭档,“波斯王子” Jake Gyllenhaal。看起来,育碧卯足了劲想一雪前耻。
《名侦探皮卡丘》片场照……或许它会是一个异质化的奇迹?
现在游改电影依旧处于黑暗年代,但好莱坞似乎已经以全新的态度试图去抓住任何一根稻草。毕竟,开拓出游改电影这一领域对于好莱坞来说实在太过诱人。是梦想成真还是梦醒时分?这一波新的尝试不出两年就能见分晓。如果依旧惨不忍睹……或许只能期待《猎魔人》《光环》这些理论改编难度更低的小荧屏作品。或者好莱坞也许会全面撤退,游戏和电影的缘分暂告段落,退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后我们只能看到游戏界的导演小岛秀夫是不是能在《死亡搁浅》中达到游戏叙事演出的新水平。
而现在,还是等待并心怀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