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万销量 现象级的《守望先锋》现在怎么样了?
两年前的春天,一款PC游戏迅速引爆了国内游戏行业,它上线几天内便售出了100多万套,并在过去两年内累积售出500多万,打破了买断制游戏、引进游戏的多项记录。它还引发了泛ACG领域用户的广泛造梗,并在社交媒体得到广泛传播。
两年后,曾在引起轰动效应、成为现象级的《守望先锋》,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
一个保持稳定更新的多样化FPS
平心而论,相比发售之初《守望先锋》的用户活跃度确有一定下降,不论是相关社区整体的舆论走向,还是个人游戏的实际体验都能明显感知到这种变化。
但客观来看,这样的用户量衰减完全在情理之中。《守望先锋》本质上仍是一款对操作(射击准度)有极高要求的FPS游戏,是上手门槛最高的游戏品类之一。最初因为口碑传播、核心玩家带动,或是受动画宣传影响入坑的玩家有不少非射击类受众,意识到“需要练准枪法才能玩好(输出类英雄)”对这部分用户而言是不小的障碍。
但《守望先锋》并没有因此固守在最初的形态,游戏一直在向多元化的内容模式发展。相比两年前发售时,除了推出新的英雄、新的地图,游戏也有了侧重点不同的玩法模式。
2016年万圣节推出特殊模式“万圣夜惊魂”后,玩家群体表现出了较高的游戏热情,这也驱动暴雪陆续推出了更多的PVE玩法和节日特殊内容。比如“夏季运动会”和相关的斗球模式、周年庆活动以及“国王大道行动”等等。这些节点的特殊模式,往往都能拉动玩家活跃。
此外,暴雪又加入了死斗模式,以及周期性轮换、更趣味向的乱斗,辅以活跃奖励,这些都在竞技对抗之外给了玩家更多上线的理由。目前的国服,快速游戏通常都能在一两分钟内进入对局。
优化竞技体验的持续尝试
就一款FPS网游而言,对战环境的优劣对维护游戏生态至关重要,游戏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FPS游戏多会遇到的外挂问题,其二是玩家的竞技/社交体验问题。在早期,这两方面都有些或多或少的不足。对此,暴雪和网易也在过去两年对国服的竞技环境做了相应的改进。
针对各类负面行为,国服的运营团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查证和处罚的流程体系。官方论坛的违规处罚始终保持着规律的更新,查实外挂便永久封禁的处罚力度也一直没有松动。
同时,《守望先锋》对社交机制和匹配机制的更新也让竞技体验有了更积极的反馈。除了原有的结算点赞。今年早些时候游戏上线了赞赏系统,队友评价的不同选项细化了一些社交方面的反馈。随之加入的“赞赏等级”,也让玩家行为是否规范、是否愿意配合这些原本隐藏的要素,有了更直观的表现。
而近期更新的“寻求组队”匹配机制,也是近几年团队竞技游戏中照顾玩家需求的常用设定。相应的匹配和组队机制能更好地兼容队伍需求和玩家个人喜好,从而减少“被迫补位”的负面体验。
本地化运营拓展用户边界
“暴雪全家桶”内各游戏之间的联动,大概是暴雪游戏在中国大陆的本地化运营中最有特色的一点了,这其中《守望先锋》担任了比较主力的角色。
原本暴雪游戏之间的联动多是“预购A游戏典藏版送B游戏内的道具”,而近几年暴雪旗下几款竞技游戏之间的日常联动也变得多了起来。“在A游戏中完成几局比赛奖励B游戏中的皮肤/补给”,类似的方式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其中一些是国服特有的,外服社区的玩家表达过对国服特有内容的憧憬。
2016年上线以来,《守望先锋》与《炉石传说》《风暴英雄》和《暗黑破坏神》开展了多次联动活动,单就葡萄君个人所见,联动期间在网吧通常能见到相关游戏的玩家人数有小幅度上升。通过这些方式,《守望先锋》得以在暴雪游戏内部玩家群中拓宽受众边界。
另外,以买断制游戏的销量曲线而言,发售的前几个月通常是表现最好的时候,而后则相对依赖于打折等优惠活动。除了上线初针对国服用户的差异性定价,《守望先锋》也在上线一年后开启了长期半价。
职业电竞体系的初步建立和更多可能
《守望先锋》的开发团队在很多访谈或分享中都曾提及,早在游戏开发阶段,《守望先锋》的定位就是强竞技性的游戏。过去两年里,游戏的职业电竞体系已经初步成型。2017年,多个城市战队组成的OWL(守望先锋职业联赛),举办了百余场比赛。也在各大直播平台吸引了较多关注,为稳定粉丝群体和吸纳潜在受众起到了一些作用。
尽管国内第一支队伍的成绩不甚理想,但近期来自广州、虎牙以及B站三支战队陆续加入了OWL,中国大陆成了战队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赛区,这样的战队配置让关注赛事的玩家有所期待。专业化的职业赛事之外,《守望先锋》国服团队也在支持高校电竞体系。官网关于高校电竞的招募、扶持计划等可以经常看到更新。
上线两年,《守望先锋》逐渐进入到FPS产品的稳定运营阶段。目前它仍在按照既有的节奏做着内容上更新和机制上的完善,也许有人会质疑,一些优化、改进举措来得没那么及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玩家流失。但对于一款仍有着可观活跃人数、初步建立起职业赛事体系的竞技游戏而言,它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