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人互联网生存指南:请不要爱上我

发表于2018-07-01
评论0 6.6k浏览

去年《恋与制作人》火起来之后,与“纸片人”交友也火了起来。

与真人不同,手机屏幕中的游戏角色、虚拟偶像,总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的想象,按照最完美的方式回应我们的社交需求。

有些人觉得沉迷于与纸片人的虚拟社交“幼稚”,但如果细细想来,纸片人这一概念又何以专指游戏和动漫里的角色呢?

在社交网络中,一个人的特征简化成一个昵称+签名+头像摆放在个人页面上,我爱上了一个人因为ta的头像很酷,或者ta的签名好文艺……

互联网让你的男朋友、我的女朋友变成了一部手机,屏幕亮起、信息弹出,这是爱的召唤。

互联网世界的人们变得很像游戏中的人物,被设置一些动作、技能、性格,以文字、图像的形式表达;往深处说,更像黑客帝国中的设定,所有的形态只是代码,一眼便可看透。

“笑什么笑,你也在和纸片人谈恋爱。”

互联网时代下,社交方式的革新,社交模式的改变以及社交过载的出现,让个体“人”呈现出一种扁平化、虚拟化、标签化的状态。

有人说这是一件好事,让塑造自己所希望塑造的个人形象变得容易。但更多的声音是反对的,有研究显示互联网式社交虽然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却会让人变得更加孤独,使用网络对人们的家庭关系影响最大,他们和家人的联系和交流会明显减少,随之社交圈也在缩小,抑郁和孤独感便会增加 (Kraut, 1998)。

《自恋时代》一书从“自恋”的角度来解释互联网对人类社交生活的影响——社交网站是传播自恋文化的“主力军”,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2.0时代”使大众更加追求关注,刺激了自恋文化的发展。自恋所带来的负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攻击行为,物质主义,缺乏对他人的关爱,肤浅的价值观,这些负面效应让人们陷入更加深刻的孤独和自我怀疑中。

S君就带领大家看看T调查给出的互联网时代纸片人的特质,你又中了几条?


  纸片人的特征:

“人人都贴标签,却又都是无面人”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而独特的,鲜活地存在于人际互动中,但线上过载的社交让社交变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行为,我们很难再体会到个体与个体间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一方面,当建立和维护关系超出了自己能够处理的限度,无论是在试图了解别人还是自我呈现时,人们都倾向于用贴标签的方式模块化处理,复杂的人被简化成某个标签。

另一方面,传统社交中每一次与特定人群的互动,在社交平台上都变成了面对所有人的互动,人们反而害怕表露态度、展现个性,害怕被别人指摘,所以独特的人戴上了整齐划一的面具。

被访者M06:网络时代人们最喜欢贴标签。因为人太多了,我们通过“贴标签”去分类,从而记住别人。但是一个标签怎么概括复杂的人性呢?

被访者M10:“朋友圈”刷多了,我越发觉得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一样了。你会发现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发同样主题的“朋友圈”。每个人明明是有特点的,但是在社交平台上却成了无面人。

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纸片人式社交:

“我有四千好友,却没有亲密朋友”


每一个人的社交关系网络都会按照人际亲疏关系进行层级划分。与我们日常联系最紧密的那一层是“亲密网络”,主要是家人和好友,他们能够提供情感性支持;在亲密网络之外,则更多的是由普通朋友、同学、同事及其他认识的人组成,主要提供工具性效用。

在传统的社交空间中,亲密网络有更多与我们互动的途径与资源;但在互联网空间中,不同的关系层级之间没有了优先级,所有人都具有完全相同的途径和资源达到任何一个人。于是,亲密关系常常被忽视。

被访者M09:我微信里有四千多个好友,两百多个群,每天都与无数人打交道,但有时候却找不到一个亲密的朋友。打开“朋友圈”,只看见无数陌生人和陌生的消息。

被访者F19:我每天在微信上收到的消息多到爆,我为了某种工具性上的原因要维持关系,所以不得不回复;而那些我真正要好的朋友发消息过来时,我觉得完全处理不来,常常忙到很难静下心去回复他们。明明是亲密的人,却反而在处理众多关系中被忽略掉了。

”供技术支持

  纸片人式情感:

“情绪暗流涌动,却流不过屏幕”


相比于线下面对面的接触,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线上社交更像是一个二维空间,“我喜欢你”这件事可以用一个带桃心的表情表达,我的心情如何可以用emoji传递,这些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却是没有温度的代码,它不是一个有热度的拥抱,也不是有触觉的表情,它能表达的情绪是有限的。

被访者F05:他在你面前,即使不说话,你也能看到他的表情、动作,感受到他的存在。但线上互动中,即使他的头像一直在那里,也只有消息发过来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对方模糊的存在。

被访者F12:情绪是有流动性的,两个人某时刻会感到情绪共振;而在线上,它是流不到屏幕那边去的。

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纸片人式生存:

“别玩手机了,和我说说话可以吗”


正如T调查的主体报告所言,社会大众对“重度手机使用挤占了线下互动”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排名第三。当线上社交持续过载,它可能会挤占线下的社交。“永久在线”的线上生存方式,让线上和线下的生活没有了明显的界限,真实空间中人也许就成了浮云,更少的语言关怀,更少的肢体互动。

被访者M22:现在的夫妻都是一人抱着一个手机,两个人变得生分。以前两个人除了说话没别的事,现在都看手机了;你跟她说话,她就觉得很不耐烦,说我和别人正聊着呢。

被访者F20:我妈开始沉迷微信时,我经常因为这事儿跟她吵架。她几乎天天捧着iPad,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我跟她说吃饭就好好吃饭时,她就跟我急。

▼ S君小总结

不置可否,我们会被我们生活的互联网时代塑造成纸片人——我们不得不将自己设计成合适的“人设”,不得不迎接突如其来的“友情”,我们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却也是“第二人生”中一只行走的纸片人。

有一些事,我们很难改变;有一些事,我们可以选择,就是不要爱上纸片人,不要爱上那个刻意选过角度的自拍,不要爱上精心润色的签名,不要爱上看起来深刻文艺的个人主页。

我们可以选择那个屏幕背后的人,那个能够输出有趣文字的人,那个复杂而狡黠的灵魂,那种猜不透又说不清的情愫。正因为复杂、独特、不可预测,人才能成为人,人才能与人深刻交流彼此理解,扩大个体的阈限,拥有生命的厚度。有时候,不是社交媒体的错,也许是人类自己忘记了我们来时的路,忘记了我们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能性。

希望在黑夜里,陪伴你的是有温度的臂弯,而不是对着代码说情话。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