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让你放弃进化:游戏策划三大自我修养了解一下

发表于2018-06-11
评论0 1.9k浏览

这是三个让游戏策划不再失业且通向成功的三个法则。

* 强化通用技能

* 洞察底层逻辑

* 学会知识迁移



强化通用技能


前段时间,和一位HR朋友聊天,他说公司架构精简,几个部门合并,但人力编制有限,只能留下一部分人。

我问是如何取舍的?

他说,领导要求每人写份合理化建议,上台演讲展示。

经理级别的都来听,并参与打分,得分前五名的可以留下。

因此,那些善于写和讲的人就占了便宜。

你可能觉得这种方式不公平,因为很多人就是不善于表达,但其实他们更专业。

可是,你要知道,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结,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你不能一边说自己满腹经纶,一边又理屈词穷。

柴静的原领导陈虻,当有新人进入央视,便会拿出一包烟,让对方就此写3000字。

陈虻说:如果让学医的人写,他会写尼古丁的含量,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

让搞美术的人写,他会写设计的颜色、民族化的特点;

让经济学家写,他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民的多少会影响经济发展。

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坐标,去解释世界上的事情,而我只能用统一的坐标去评估他们,那就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

陈虻

所以你的价值从何而来?是你与外界交涉的结果,这种交涉很大程度依赖于你的通用技能。

另一个方面,一项专业技能很容易被新技术取代,而通用技能则不会。

我上大学时,还有珠算课,那位老师我印象很深,他算盘打的溜,口才更犀利。

这年头,教别人打算盘的人早该失业了吧?可这老师摇身一变,开设一门《算法与哲学》的课程,天天去大企业讲课,竟也门庭若市,档期满满。


洞察底层逻辑


我曾与多家知名咨询公司共事,发现多么盘根错节的问题到了他们手中,就如果一个魔方,再乱的次序,他们都会变成一致的颜色。

比如,做访谈时,对象的级别、层次、角度都大不相同,反映的问题也千奇百怪。

然而,优秀的咨询师,却总能迅速抓住核心,锁定共性、萃取精华。

在职场中也一样,有的人成长很快,你教他一次,以后什么情况都不用你操心,而有的人,一旦客观条件稍有变化,你还要再去指导。

这就是洞察底层逻辑的能力不同所导致的。

那么如何加强洞察底层逻辑的能力呢?

先问你一个问题,以下动物中哪些是同一类的?

鲸鱼、山羊、老鹰、蝙蝠、蛇、猫咪、蟾蜍、百灵鸟

如果你问一个孩子,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TA很有可能告诉你,猫咪、百灵鸟是一类;鲸鱼、老鹰、山羊是一类;蝙蝠、蛇、蟾蜍是一类。

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

因为,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喜恶程度来进行划分的。

成人则会理性一点,很多人会把老鹰、百灵鸟、蝙蝠归为一类,这些都是可以在天上飞的;

把猫咪、山羊、蛇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待在地上的;

鲸鱼、蟾蜍又是一类,它们都可以下水。

当然,有些人还会根据有毛和没毛的进行归类,这都是根据外部特征和表象功能来进行的归类。

如果是生物学家,则会将鲸鱼、山羊、蝙蝠、猫咪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有乳腺,以及两个心房,所以它们是哺乳类动物。

这就是根据事物的内部结构和潜在联系进行的分类。

孩子、成人、生物学家代表三种不同的洞察方式,无疑生物学家是就是洞察了底层逻辑。

现实中对事实的洞察,多数人是孩子式,一部分人是成人式的,很少是生物学家式的。

就说读网络文章,很多人点开,是因为它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喜恶程度)

而一部分人,则是看这篇文章有没有干货,能不能让自己学到些东西;(功能)

很少人会去想: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故事的导入是否合理?

论据对观点的支撑是否得当?

这篇文章与类似文章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构与联系)

当然,如果你不准备写文章,也没必要这么深刻。

但是,在日常工作你却要进化这种能力。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岗位与部门是怎样的关系?部门与公司又是如何协同的?

当看到别人一份好的报告,你有没有想去拆解一下,看看它的潜在逻辑线是怎样的,它的行动案又是如何展开的?

其实,对底层逻辑的洞察能力,就是在日常中一点点提高的。而且,越往上走,这种能力对你的帮助就越大。

就如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学会知识迁移


我的一位朋友,是深圳某知名通讯公司的工程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需要重新找份工。

去一家公司面试,结果不理想,万念俱灰。

他说:面试他的公司,和之前公司完全两个领域,虽然都是产品研发,但相去甚远。

自己说的术语,面试官完全不懂,面试官提的问题,他也莫名其妙,大家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是两套不兼容的系统。

那哥们说的意思我明白。他长年固定在那个岗位,工作按部就班。

他原来公司如同一台大机器,他已变成一颗订制化的螺丝,无法在别的机器上使用。

但我觉得,这个局面,他自己多少也有点责任。

很多知识的底层概念是相通的,就说产品研发,就算不同领域,最起码需求分析、竞品分析、测试、迭代等原理并不会有天壤之别。

所以,换了环境,马上不知所措,往往是因为不会把原来的知识进行迁移。

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底层概念,延伸到另一个领域。

很多高手都拥有这种能力。

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曾说过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他看到一本讲大脑的书中说: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于是,他联想到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样说,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这就是大脑喜欢视觉化的实际应用。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中国的谚语、路德金的演讲、球星的绰号都符合这个原理。

李叫兽说:

「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这句话如此简单,1秒就能看完,但只有应用了迁移的方法,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知识迁移,我有一次顿悟的经历,当时刚刚学习写作。老师总说写作要有「代入感」和「表现力」。

但我却一直不明要领。

只到有一次,去看电影《金刚骷髅岛》,里面演到正值越战结束,士兵们准备回国,这时军部要选派精英前往骷髅岛探险,正常情况下,没人愿意去。

但影片要塑造一个偏执的中校,他必须喜欢战争与挑战,好为誓死与金刚为敌的情节做铺垫。

如果让我们写剧本,会如何铺垫偏执狂呢?可能会这样表述:

他从小父母就被鬼子杀害了,在战斗中又如何失去了好基友了,在战争中爱国精神如何得到了升华了,所以才有了手撕鬼子的神力......

可这电影中只用一个桥段,便淋漓尽致展现:

「驻越部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各个都欢呼雀跃,把酒言欢,但那位黑人中校,暗自神伤,独坐办公桌前,取出一个盒子,里面尽是各种勋章,他萎靡的低语到,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这时办公室的灯光变的更混暗了」

仅仅两分钟的场景,就定格了人物发展的调性,令人叹为观止。

偏执狂中校

当时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老师所说的「代入感」和「表现力」吗?

再去看很多经典的小说,发现雷同一律。

他们对人物的刻画,很多都是通过一个场景,建立一种画面感,从而取代连篇累牍的人物背景描述,不但让观者认知更直观,还最大限度干练了内容。

你看,这就是知识迁移的力量,它仿佛隐藏于知识中的一张暗网,找到后,只需一拉,便踏踏实实的收入囊中。


结语


这个时代很让人焦虑,每个人都只争朝夕,害怕被同龄人抛弃。

但如果你资质平平,拼爹无望,那么我还是倡议你,集中火力,聚焦一点。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不断进化,才能步步为营。

这篇文章介绍了三种进化法则,分别是强化通用技能、洞察底层逻辑、学会知识迁移。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