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场游戏活动又如何避免用户流失?

发表于2018-03-04
评论0 2k浏览

一场活动下来,我们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活动契机——活动目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改进


1、活动契机


活动契机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除非你是亚当夏娃,你能创造人类、创造需求。比如淘宝的双11,就是硬生生搞出来的节日。可你不是淘宝,也不是马云,没那实力。你为什么不“乘风而破浪”,非要“逆水而行舟”呢?最省力不过借势,借节日的势、借热点的势。最烦什么3.5周年庆还是4.5周年庆的,你家的周年庆未免也太廉价了吧?


2、活动目的


a )

活动目的是你的本钱。这就跟玩股票一样,没钱你就别瞎参和,你要是没钱还硬要玩,只会输的一塌糊涂。


小柯剧场的一部话剧,名叫《百万约定》,讲的就是玩股票的事情。记得一位演员说了这样一句:“在你做决定的那一刹那会闪现一道光,那道光的颜色,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这句话适用在任何事情上。用在活动中,意思就是:活动目的一定要纯粹,不能过于复杂;对待活动要认真、努力,不要企图走小道。一旦你的目的掺进去太多杂质,结果往往就做不到那么明亮干净。


b )

活动不是目的,活动背后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但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人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挣扎和较真,容易剑走偏锋。这些人啊,就是思维不够清晰,太自我,太狭窄。


有的人总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瞎操心。总有人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较真。这种人永远做不好一场活动。


c )

活动目的首先要确定的是:目标受众。你希望这场活动被谁看到?你希望吸引哪些粉丝?


一般活动都是为了吸引精准用户,但因为活动属性的不同,会带来两种结果:第一种,直接吸引较为精准的用户;第二种,吸引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后期再做层层的筛选,留下精准用户。


人人都说要拉就拉精准用户,人人都鄙视拉票那些烂大街的活动。其实,如果精准用户能凭金钱就轻易拉来,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这样做。但之所以有人选择后者,是因为没有办法获取到精准的用户群体,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或者直接拉来精准用户速度太慢,耗时太长,企业都想要快一点,否则就会被其他人追上来,甚至是被远远超过。


但不论是先苦后甜的精准用户拉新,还是先甜后苦的大量拉新再筛选,方向都没错。但有一种活动是绝对错误的:那就是拉来的粉丝和目标受众完全偏离。


请看下图,红圈子是你想要获得的目标受众。圈1和圈2是精准用户拉新,圈3是大量拉新再筛选,圈4和圈5是目标受众完全偏离的拉新。所以,哪怕是拉票活动,只要你能包含或者被包含目标群体,活动就在正轨上。但如果你的活动吸引来的是和目标群体完全没有重合的人群,后期必然大量流失。



想要防止活动用户大量流失,就得保证活动的目标受众是圈1、2、3,而非圈4或圈5。


d )

你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在带给你正面回馈的同时,必然伴随某个负面效应。


关于活动受众的几个疑问:


一、精准用户的获取成本比普通用户的成本高?


想通过一场活动来获取精准用户,不只是成本高,更多的是操作困难。操作困难也就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或者是时间。如果活动只为了抓取精准用户,那你靠渠道投放就好了。就是因为活动具有品宣属性,而带有品宣属性的,往往做不到十分精准。


二、只抓取目标受众,会流失掉潜在用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预算一定要花在刀刃上。最核心的用户还没抓取到,就想着怎么抓取边缘用户,操的心有点多了。


三、如何保证获取的是较为精准的用户?


假设你自己运营的一个微信群举例,群名或者叫做「不一样的新媒体运营」,但吸引来的成员并非都是新媒体从业者,也有产品汪、设计狮等其他人士,但你能说这些人对群无益吗?相反的,你们眼中的“外行人”在群里也有不小的贡献。所以,虽然群成员不够精准,也做不到十分精准,但最后社群能持续输出价值,于我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与你我来说,咱们都能从中汲取养分。两全其美,不是吗?


综上,一场活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拉来精准用户,活动的目的还包括品宣及其它。所以,活动吸引来的是否是精准用户,也不应该是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


3、活动过程


活动契机和活动目的讲完了,接下来是最繁琐的活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人人都要扮演运营的角色。吃苦受累、工作琐碎,还要准备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


总有人希望能在问题来临前想好对策,但这不可能。你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你有限的能力范围内给出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制定出来的规则,必然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其中一些负面效应是你能预见的。


能预见的问题,就提前想好解决方案。对于不可预见的负面,只能待问题出现之后及时解决,这时考验的就是你的反应速度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你就选最贵的。


4、活动结果以及改进


活动结果自不用说,一切待结果揭晓,做好活动总结,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想搞出一场漂亮的活动不简单,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评判标准也不唯一。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做出取舍。人人都希望能达到理想国度,但你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就必须实际一点。


再谈留存

留存率靠三点:内容质量、及时互动、两方连接。


1、内容


根据活动类型来决定活动结束后1~2周的内容。拿新媒体运营举例:


如果是小型活动,带来的粉丝量有限,这时保证活动结束后1周内的原创文章比例,并且多追一些热点。无论是原创文还是热点文,都是为了保证用户的活跃度。因为相比于一般文章,原创文章具有独特性,热点文章具有时效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活跃程度。


活跃度有了,留存就有了。最怕的就是,有的人拉来了新用户却不搭理他们。就像一个男人把喜欢的女人追到手以后突然冷淡了,你说这女人心里的滋味儿能好受吗?


如果是大型活动,带来大批用户,且这批用户和以往用户的属性差不多,同样保证活动结束后1周内的文章质量即可(原创+热点)。


还有一种情况:一场大型活动带来的大批粉丝和老粉丝的属性有差异,这时是该遵从新用户的口味,还是迁就老用户呢?我觉得要看两方的比例。如果老用户的量级庞大,那就继续遵从他们的口味,如果粉丝基数小且带来大批新用户,那就偏向新用户的口味更多一些。


像咪蒙之前在写了一篇《致贱人》之后大火,紧接着又写了一篇致贱人的翻版,为的就是讨好这帮新用户。


总之,活动结束后一定要保证内容质量。


2、即时互动


刚才说了,最怕新用户来了之后,你不搭理人家。


那你要想和新用户互动的话,该说点什么呢?


● 新用户有问题?赶紧解答,态度好一点儿,别学和菜头。你又不是秃顶的中年猥琐大叔。咱都是靠脸吃饭的人。


● 新用户跟你搭讪?赶紧撩一撩,要撩得恰到好处,卖个萌犯个二,但别抽风。


● 新用户没反应?很正常。他不说话,你就主动一点。


不仅要互动,还要互动得及时。新用户对你的耐性不足,所以你的速度要够快。


刚刚关注你的新用户,就好比刚刚追到手的妹子,千万不能松懈。


3、两方连接


其实今天的主题,之前在社群里也讨论过。有位大师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价值输出。这个词儿太大了,用在哪儿都挺合适的。但后来想了想,好像不应该是价值输出,是两方的连接才对。能输出价值的企业太多了,但我为什么喜欢他却不喜欢你?运营者拉来的粉丝一定要和自己对味才行,否则为了KPI拉来一帮看不顺眼的用户,你们之间必然不能好好玩耍啊!



通过运营活动为核心用户保鲜策略。


策略一:制造随机惊喜


那么,何谓随机惊喜呢?

比如之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推出的“鼓励金”算不算惊喜呢。

用户第一次获得鼓励金时,是惊喜;

第二次获得随机鼓励金比第一次多时,也是惊喜;

除此之外,都不是惊喜(用户已经预先知道下次也会有奖励金),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比如我上一次抽中0.99,这次只抽中0.22,会让我瞬间产生一丝,“kao,下次用支付宝算了”。运营人应尽量多创造性的思考现金激励之外的运营、推广策略——现金激励硬伤很大。(你可千万别以为微信、支付宝都这么玩就说明这是个好策略)

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刻领悟幽默的内涵:制造冲突、让用户自行顿悟,就能够想出很多远比现金激励这种俗不可耐、毫无创意的策略有效的多的方法。


重申一遍,制造随机惊喜的关键原则是:

  • 首先,出乎用户预期之外(切忌有规律);

  • 其次,再让用户“自发”产生顿悟(不要对用户给出解释,让他自己解释)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就能够尝试“制造随机惊喜”。


我们以“咕咚运动”为例,“制造惊喜”的示范思考如下:

  1. 当用户使用咕咚运动时,他预期的是:跑步时有时间、里程、速度的提醒,跑完步之后查看跑步路径、记录里程。

  2. 那么,可以怎么穿插“出乎预期”的事件呢?

比如跑步时,突然播报:“有一大波僵尸正在你背后张牙舞爪的追来……10米、8米,赶紧甩开他们吧。”


这是一种出乎预期的方案。

又或者,当用户跑步结束后,尽量给到多一点的“奖章”解锁(目前只有突破记录的奖章为主,过于低频,有多少人能高频不断突破自己呢),而“神秘奖章”类型,你可以多脑洞一下啊:


  • 比如跑步踩出“欢乐颂节拍”奖;

  • 转弯幅度优雅奖;

  • 甚至跑步突破历史最低记录奖(幽他一默又何妨)……


如果你有玩游戏的体验,就会意识到,打怪后随机掉落的宝箱,就是典型的“随机惊喜”。


另外,笑话本身就是一个最高“性价比”的随机惊喜,对于以内容为核心的产品,恰到好处的使用幽默这一元素(本身是娱乐类的产品除外,毕竟这个时候幽默不属于预期之外),都能获得不错的用户感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类似道理,无论运营任何产品,只要我们能顺着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不破坏用户体验核心价值流程的前提下,插入一点用户“预期之外”的“正向事件”,都能产生惊喜效果。


又比如脉脉,在你发布的文章达到一定点赞量时会额外提醒你获得了新的影响力,这些都属于预期之外的小惊喜。


那么,除了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给用户惊喜,还有哪些策略能够让用户对产品保持浓厚的兴致呢?


产策略二:让用户得到无权得到的东西


人类本能中具有:不断寻求外界认可的认知偏好。

这渐渐的演化出一种心理学家称之为的“奉承偏好”。

这就是为何我们试衣服时,导购员几乎清一色都在夸你,哪怕是一个皮肤黝黑的人穿上亮粉色衣服,也会被说成“很衬你的肤色”……


而你哪怕知道她们的夸奖“动机叵测”,但仍会自我感觉良好。

当然,这种赤裸的奉承level其实并不高,但这种心理偏好的升级版:

给到用户他们认为无权得到的东西。这就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喜爱,进而极大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比如,如果你是图书馆的读者运营,对于这类随机性极强的读者群体,你能想到什么策略可以大幅度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通常大家会认为对于这类死气沉沉的事业单位离创意最远是吧。


其实不然。

就有家图书馆策略:让用户得到他们(认为自己)无权得到的服务,大幅度提升读者卡使用率,降低了退卡率。


该图书馆推出了如下服务:

凡是该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均可以直接在所在城市的购书中心(书城)挑选任意的新书,在APP上跑个流程即可直接免费拿走。新书看完后直接还到图书馆即可。(相当于读者承担了图书馆的采购职责)


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服务,典型的让用户获得了他们认为无权得到的服务:大家自行想象下,自己大摇大摆的在书城随意拿走心仪的新书的感觉。

推出这个服务对图书馆而言并无任何损失(还省去了不少工作),他们本来就需要采购书籍。


同样,像银行、信用卡的钻石客户享有某些特权,比如业务办理绿色通道、航空公司贵宾休息室、商务舱等等,也是类似的道理。



那我们在运营产品时是否有想过有哪些“特权”可以下放给用户呢?

  • 比如,对于公众号粉丝,是否能给予某篇推文让用户自行挑选喜爱的话题呢?

  • 又例如,给某部分热心用户“置顶留言”、“咨询一次问题”的权利呢?

  • 又或者,对于产品,可以给到某些用户开放某些额外功能,比如某些定制化的产品皮肤主题;

  • 或者开放某些无伤大雅的内部数据查询权限、甚至获得与产品主要负责人直接会话的权利(在给定时间内)等等。


顺带一提,在给到用户额外特权时,务必要同时给到用户一个享受特权的理由,否则“特权”效果只会像街边的“垃圾分类”一样常年为人们忽视。


策略三:让用户投入适量努力

在痴男怨女的爱情哲理中,有这么一句话:

“越容易得到的,人们越不珍惜。”

对于心智成熟度不高的人(俗称巨婴),这句话几乎是正确的。所以,很多女生拒绝一些高富帅的理由就两个字:幼稚。

这还真不是作秀,找心智成熟的对象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有趣的是,在“情场”之外,这种心态更具普遍性。


近年,心理学家们就发现了一个称之为“宜家效应”的心态。

平心而论,在家居领域,宜家(IKEA)的商品既不算是质量好,也称不上性价比高,但为何宜家能俘获如此海量用户、拥有如此之高的复购率(各位周末去宜家逛逛就明白了)?


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宜家购买的家具,大部分是要用户亲自动手去组装的(它已经设计成简易组装,照着说明书做即可)。

而我们为一件事物付诸的努力越多,它在我们心中的价值感知越高。(“禀赋效应”及“规避损失效应”的双重效果)

最典型的,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小红花”(因表现好受到的奖励)以及外人送给他的礼物,让他二选一丢掉一件时,大多孩子会选择没有实质价值的小红花而放弃礼物。


又或者,对于知乎、豆瓣等UGC类产品,那些有过内容输入行为的“内容生产者”,其流失率远低于纯粹的“内容消费者”。


类似的“宜家效应”我们完全可以应用于对新用户的运营上。


一些经验丰富的互联网老手可能会认为这个策略有悖常理:通常产品体验不是让用户上手越顺畅越好么?是。

但这句话只正确了一半(只有在产品陷入红海竞争的时候)。

对用户刚刚对产品的亮点功能“兴趣最浓厚”的时候,让他们付出一点点努力又何妨呢?

尤其是,当你把“用户需要付出的努力”设计的比较有趣的时候。


这就好比男生疯狂追求女生阶段,女生让他穿上熊本熊毛外套在操场跑个10圈、边跑边唱“爱你一万年”,他也乐意。


冰凉提醒:本策略尤其适用于对用户有较大吸引力的新兴产品、或者老产品的新兴功能。此外,建议在用户体验过至少一次该新兴功能之后再让“用户付出努力”才能永久获得该产品(或新功能)。当然,这种“努力”必须是跟你的产品特性息息相关的。


比如,对于共享单车类产品(刚火的时候),可以让用户做个有关环保常识的小测试。


又或者,对于微信阅读类的产品,为何不在用户阅读过的书籍里面随机生成一些有趣的小问题考验下用户的阅读用心程度呢(答对奖阅读时长)?


至于有些人(尤其是缺乏创意的团队、或“经验丰富”的所谓专家)担心会造成用户反感的问题,我只想说,只要是:

  • 新兴产品

  • 用户兴致浓烈

  • “努力”与产品正相关

满足这些的前提下,用户只会更欣赏你。


以前曾做过验证:

“让用户付出努力”的部分用户,留存率是同期用户(对照组)的2.5倍之高,这个成绩是相当惊人的。


人性非常微妙,有时候你把用户太当回事儿,他反倒不稀罕你。

按目前商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可以明确预见的一点是:

无论是任何类型的产品,其产品生命期都将越来越短暂,被用户舍弃的时间也将越来越快。

因此,于我们运营人而言,如何通过各种经科学验证的运营策略使产品生命周期延长一倍,就能形成莫大的竞争壁垒了。


当典型的、毫无创意、跟风的金钱激励、物质激励都逐渐失效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获得3个突破性启示:


1. 在活动策划推广中,结合产品特性,体验流程一定要制造随机惊喜

2. 给以用户某些本不属于他的特权,并告诉用户“因为他具有的某些优良品性”才获得这些特权

3. 在产品对用户最有魅力的时候,让用户为产品付出(与产品特性相关)有趣的努力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