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导致VR无法颠覆PC游戏?谁说的?(上)
最近,VR舆论圈里又出了一头幺蛾子。
2017年的E3大展如火如荼之际,以B社(Bethesda)为代表的厂商纷纷公布了自家的VR游戏计划;然而就在此时,一家国外科技媒体唱出了一声不大不小的反调:
2017年6月13日,著名科技媒体网站CNET上出现了一篇标题为《3 big reasons VR failed to revolutionize PC gaming》的雄文,内容极尽嘲讽之能事,现如今的VR游戏乃至行业统统被这位名叫Dan Ackerman的好汉作者狠狠批判了一番;看到国外同行搞出了这么个风口浪尖泼冷水的大新闻,国内某些媒体自然是喜不自胜,立刻七手八脚把这篇大字报机翻一下冠上各色前缀丢进中文媒体圈子意欲二次发酵搞事情——最终,大家看到的结果,就是本文标题第一个问号之前的那句神论。
平心而论,现如今的VR行业发展确实不尽人意,确实需要态度冷静的第三方观察者进行整理分析为迷茫的观望者指出一条通路——然而,这种指点江山的前提必须是客观公正,倘若讥讽嘲笑了半天所秉持的论调都是些老掉牙的段子套路,这种脱离现实丝毫不具指导意义的批判又有什么意义?
很遗憾,尽管在搏出位赚眼球方面我们的Dan Ackerman大侠这次的表现堪称出众,但从实际内容来看,《3 big reasons VR failed to revolutionize PC gaming》是一篇不折不扣充斥着过时论调、片面之词、搬弄是非与颠倒黑白的八卦骈文。作为VR行业的媒体从业者,面对这种全篇80%以上段落皆是谬论的文章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没错,今天我就要得罪一下你们这些东拼西凑拉大旗扯虎皮的小报记者,来见识一下真正的VR行业是个什么模样吧:
VR游戏无大牌无大作?谁说的?
显而易见,这绝对是目前VR媒体(不仅仅是国内,就现状来看部分国外同行也是一个德性)流传最广的论调之一,我们的Dan Ackerman大侠也不例外:在蜻蜓点水地列举了一下《Star Trek: Bridge Crew(星际迷航:舰桥船员)》、《Arkham VR(阿克汉姆VR)》、“几款《Serious Sam(英雄萨姆)》VR游戏”以及这次E3展会上亮相的《Fallout 4(辐射4)》和《DOOM(毁灭战士)》VR版本游戏之外,得出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
“除此之外,基本上再也没有大牌发行商愿意参与VR这个摊子。”
——都知道写文章要龙头猪肚豹尾,我们的Dan Ackerman倒好,一开篇就搞了个大乌龙:
CAPCOM:你说我怎么净摊上这种记性和金鱼差不多的记者呢
《生化危机7》又被遗忘了!
没错,我相信大多数稍有经验的朋友都会想到这个答案,我也相信大多数跃跃欲试反唇相讥的高手都已经按捺不住要丢出“不就是少了个生化7而已VR大作依旧是毫无可用之兵”的观点——无妨,今天我就来刷新一下诸位的见闻数据库:
《Subnautica》
常见译名《美丽水世界》,Unknown Worlds Entertainment出品发行的海洋环境生存/建造沙盒游戏,Steam标准售价19.99美元,国区定价68元人民币;据SteamSpy统计,目前销量已经突破150万份,92%的购买者都体验过这部作品。
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OSVR虚拟现实设备。
什么?你说一个价格只有二十美元成本约等于半天饭钱的游戏算不上大作?好吧,再让我们看看这个:
《Elite Dangerous》
常见译名《精英:危险》,Frontier Developments出品发行的大型多人在线太空飞行模拟游戏,Steam标准售价29.99美元,国区定价191元人民币;据SteamSpy统计,目前销量已经突破100万份,94%的购买者都体验过这部作品。
支持HTC Vive/Oculus Rift/OSVR虚拟现实设备。
顺带一提,和只有一个版本不卖OST和DLC季票的《Subnautica》不同,《Elite Dangerous》有一堆扩展内容可供购买选择,想要全部拿下?191元的基本投入起码要翻一倍。
现实就是如此——尽管按兵不动的所谓3A大厂不在少数,但从一开始起,一些没有“砸系列招牌”后顾之忧的大牌前卫游戏厂商就在积极尝试接触虚拟现实这个新领域。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继续深入的话,VR和那些一线大作相互之间的关联要比许多人想象得更深入。
也许还会有朋友不服:归根结底这些游戏的“支持VR”仅仅是个附属功能,不是原生VR游戏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就不难理解:倘若VR真如诸位口中所述的那般不堪,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游戏何必要画蛇添足付出额外成本兼容虚拟现实设备呢?即便是第一人称视角的3D游戏,直接转换为VR作品且效果令人满意也非易事——这点只要看看《辐射4》VR版的售价就知道。
VR游戏保守得要命?谁说的?
来了,《3 big reasons VR failed to revolutionize PC gaming》最荒谬的论调出现了!系好安全带!
在这篇炮打VR的雄文当中,我们的Dan Ackerman列举了3部知名VR游戏“不可忽略的缺点”:
《Robo Recall(机械重装)》:视角自由度甚低;
《Wilson's Heart(威尔逊之心)》:只能在几个固定位置上定点移动,不能自由移动;
《Rick and Morty: Virtual Rick-ality(瑞克和莫蒂VR)》:把玩家禁锢在一个小车库里;
然后大笔一挥——“VR游戏的保守程度令人震惊!”
“天见可怜,我一个独占作品啥时候能代表整个VR行业了?”
好吧……抹黑VR游戏的套路千千万,一叶障目到这种程度的观点还真是不多见。
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上,Dan Ackerman能产生这种偏见也不算特别意外——《Robo Recall》和《Wilson's Heart》都是Oculus Rift专属游戏,众所周知在空间追踪功能方面Oculus的表现始终平淡无奇,因此在衍生的“自由移动”乃至上文中提到的“自由度”功能方面给人印象不佳也不算意外——但是,又有谁敢断言Oculus Rift的短板可以代表VR行业的软肋?
太复杂的且不说,用HTC Vive来试试《The Lab》吧。
身为报道VR新闻的媒体人,这玩意都没玩过就说不过去了吧?
虽然这部V社出品的第一方游戏奠定了“瞬移”这个当代VR作品普遍采用的移动标准方案,但稍有常识的VR玩家都知道,拜Vive的“灯塔”基站系统所赐,在空间追踪范围区域内自由行走是完全没问题的——倘若再结合一下瞬移系统,玩家很轻松就能窥探到V社隐藏在“边界”之外的小秘密。
顺带一提,尽管属于为Vive保驾护航的首发游戏,但《The Lab》的自由度依旧要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用弓箭乱射大厅里的纸片人大家都试过,那块能自由涂鸦的白板也不用多说,你试过用大厅场景中的咖啡杯玩叠叠乐和九柱戏吗?
没错,现阶段的VR内容平台充斥着粗制滥造缺乏突破的作品属于不争的事实,但这个可观的基数显然是优胜劣汰让市场规律萃取精华不可或缺的基础——即便是在现如今这个初级阶段,依旧可以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VR体验:
试试这玩意就知道,深空探索是个听上去很神气实际上很无趣的活计
想象一下你戴上了VR头显,进入《Elite Dangerous》的世界;
想象一下放眼望去,除了万千星辰之外,占据你视野最多的就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驾驶室;
想象一下你是星空的探索者,孤身一人驾驶者自己的飞船掠过一片片荒芜的星区,只为寻找未被发现、标记并命名的陌生星系;
想象一下这份孤独,这种无孔不入、源自虚拟现实的囚禁。
想要排遣这份孤独?网络电台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很明显,作为VR玩家的你现在有更好的选择:
你打开了另一款VR应用。一个窥探互联网的窗口出现在你的面前。
啊,真爽——漫长的星际巡航之旅从此不再枯燥,那些在线视频平台的节目从此伴你同行。想象一下身临其境一边在空旷的宇宙中探索一边欣赏《深夜食堂》和《美国众神》的感受吧,比你的想象还要有趣得多。
诸位老司机切记不要在现实驾车时尝试这种行为,否则……
只要花上区区48元人民币,任何人都可以重现这种体验,范围远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提到的这些内容——如果你是个真正的VR玩家,应该能意识到这种功能背后的实际意义。
这才是现如今的VR行业——依旧处于极不成熟的初期阶段,依旧存在无数需要完善的软肋短板,但与此同时,许多不甘沉寂的开发者已经在“探索VR本质”的道路上迈出了不止一步——那么,是重复那些早已过世的陈词滥调,还是追踪报道这些值得关注的新内容新动向?对于VR行业来说两种态度孰优孰劣,有点媒体常识的朋友都清楚。
好了,至此我们已经对Dan Ackerman雄文当中争议最大的段落进行了解析;接下来,让我们回归主题,围绕原文继续讨论一下“消费者眼中的VR”这个最接地气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