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迪文VS萨鲁曼:谈电影中如何塑造反派形象
在写完“如何塑造反派角色”后,受朋友邀请,来谈谈麦迪文和萨鲁曼这两位堕落的法师在电影中的形象区别。
作为魔幻题材的黄金IP,《魔兽世界》电影的上映,让等待了十年之久的魔兽玩家热泪盈眶,也不禁会拿来同另一个魔幻大作《指环王》来做比较。
麦迪文和萨鲁曼,在电影中,同样是实力强大的巫师,同样是最终投靠了黑暗势力,在电影中的呈现却有很大的区别。
本篇文章我们着重从电影表现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两位著名的反派角色。
一、观众理解成本:多线索的主题统一性
为什么在设计反派角色前,我们要强调多条线索的主题统一性?
对观众来说,两个小时显然无法处理过多的剧情逻辑,想想我们上中学时候为什么一节课要设定为45分钟,而上大学一节大课也不过是两个小时。
当然,谁都想要向观众展示宏大的世界观和精妙的故事线,但是,这都是建立在观众能够看懂并理解的前提上。
比如,记忆同一个角色的不同故事时,要比记忆不同的人不同故事,花费的时间较少。这是因为同一个角色的故事存在着相同的信息,观众只需要将这些信息记忆一次就够了。
在观看电影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观众还未理解剧情,就更谈不上认同剧情。
所以,在多条线索并行的时候,设定同一个最终目标,归纳一个统一的主题,能够大大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从而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中。
这便要求我们在设计反派角色时候,考虑其立场与动机能够统一归纳进最终目标中,观众不需要为不同的反派角色付出额外的理解成本。
《指环王》中共有三条明显的剧情线索:
1.佛罗多和山姆的魔戒小队,目标销毁魔戒,击败索伦
2.皮聘和梅里以及树人,目标击败投靠了索伦的白袍巫师萨鲁曼
3.勒苟拉斯、金雳、阿拉贡以及甘多夫,击败萨鲁曼和索伦的大军。
三条线索都能够归纳的一个统一的主题中:同黑暗势力的对抗。
三条都有一个最终目标——击败索伦及其仆从,作为反派之一的萨鲁曼,其身份立场同样受到这个最终目标所限制。萨鲁曼的力量无论是增强还是削弱,都会影响其他线索是否完成。
从影片的第一部中,萨鲁曼向甘多夫阐明了其立场:投靠黑暗君王索伦,同其共同统治中土世界。
随之甘多夫被他囚禁,从而魔戒小队失去了甘多夫这位引导者,自然会给玩家带来“佛罗多能否销毁魔戒以及摧毁索伦”的疑问。
而随后萨鲁曼派出的强兽人袭击了魔戒小队。而强兽人长途奔袭,杀死了刚铎摄政王迪耐瑟之子波罗莫,劫持了皮聘和梅里,并最终促成了他们分成了三个分支。
而随后萨鲁曼制造了一只万人的强兽人军队,袭击了洛汗王国的圣盔谷。而这场战役也将决定了整个中土未来的走向:如果萨鲁曼和索伦的大军毁灭了洛汗和刚铎,就算佛罗多能够成功毁灭魔戒,也将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无论是萨鲁曼强大,还是萨鲁曼失败,都将影响到整个最终目标:销毁魔戒,击败索伦。
对玩家来说,击败萨鲁曼就是促使整个故事进程向前发展,让剧情进度条从50%跃到了70%,因而萨鲁曼线索是整个电影剧情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魔兽世界》中同样存在三条明显的线索:
1.人类抵抗兽族入侵
2.杜隆坦反对古尔丹
3.卡德加和洛萨对抗堕落的麦迪文
前两条线索放在同一部电影同时推进时,观众的心理期待就会产生矛盾。
一方面希望联盟能够击败兽族,将他们赶出艾泽拉斯大陆,这便意味着杜隆坦将会失败,他的霜狼氏族将没有居住地。
另一方面希望杜隆坦击败古尔丹,带领霜狼氏族在艾泽拉斯生存下去,而这又会侵占人类的利益,势必遭到人类的反击。
这两者存在某种客观地对立,并不能归纳到一个统一的主题中。
尽管杜隆坦试图联手人类共同对抗古尔丹,但是这并不能让兽族穿过黑暗之门来到艾泽拉斯的行为“合法化”,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接受兽族的到来。比如线索二即使杜隆坦击败了古尔丹,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线索一解决。
而此时线索3的加入,更是给观众带来了困惑:为什么麦迪文身为人类却勾结古尔丹打开黑暗之门?为什么麦迪文最终变成了恶魔形象?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试图通过平行的线索3来塑造麦迪文的角色形象,无疑是加大了观众的理解成本。
近日热映的《人民的名义》中,观众很奇怪的一点是,一个新的角色或者事件出现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主角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讨论这个新角色或新事件。比如陈清泉嫖洋妓的案件前后,陈岩石线、李达康线、侯亮平线以及高育良线都很有默契统一在谈这个新出场的角色。这便是对理解成本的应用。
或许《魔兽》电影像《指环王》一样剪辑成三部,在每一部中着重突出并解决一条故事线,降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理解成本,也许效果要更好一些。
二、反转也要符合基本法
《魔兽世界》电影中,麦迪文以人类世界守护者的身份出现,在最后变身成为隐藏的大BOSS,实现了身份的反转。
但这一个反转的处理却不被观众们所认同。
尽管作为魔兽世界的玩家,知道麦迪文是被堕落泰坦萨格拉斯控制。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接受在电影对麦迪文反转的粗糙处理,甚至影片最终都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麦迪文会堕落——仅仅因为可怜兽人的理由显然无法成立。
通常,我们在设计一个角色的反转时,都是建立在剧情开始时的悬念之上。
简单来说,就是“知道有人是嫌犯但不确定是谁”。反转的剧情,用在悬疑惊悚片的剧情上最合适不过了。
比如著名日漫《柯南》中,每一篇开场时会发生一件命案,故又被称为死神小学生。那么观众在开场就会带着疑问: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当然,这时候就会有若干嫌疑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要从接下来的剧情中抽丝剥茧发现关键线索并最终锁定真凶。
观众便从自己的逻辑推理和社会经验中,预测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这便产生了期待性视野。
编剧通过不同的情节点释放出来的信息,不断地打破或者印证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不断地吸引玩家将注意力聚焦在剧情上,生怕错过了某个关键信息而导致自己的推测不准确。
《生化危机》中主角爱丽丝带着幸存者小队前往蜂巢。从剧情中我们得知,这只队伍中存在这明斯克安排的奸细。
自然而然,我们就会开始担心,这名奸细到底会不会破坏爱丽丝的行动?尤其是在穿过涡轮的片段,笔者就一直担心奸细什么时候触发机关?奸细会不会自己也死在涡轮中?
而真相最后揭晓,奸细身份曝光,而编剧又给我们带来一次反转:爱丽丝已经偷偷卸掉了奸细的子弹,让奸细的阴谋无法得逞。
能触发观众的思考,就说明剧情已经成功吸引了玩家。
回到《魔兽》电影剧情中,编剧对于麦迪文复杂心理的着墨非常少,在前期都是以一种正义的形象出现,而在卡德加从书页上发现麦迪文可能背叛人类的证据后,便立刻从麦迪文和迦罗娜的谈话中坐实了其背叛,并没有给观众留下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因而,反转的乐趣是在于印证或者打破玩家已有的推测,从而引导玩家的观影体验,而不是为了反转而设计出反转的情节。
三、反派也要救猫咪
救猫咪,这个法则相信从事剧情创作的大家不会陌生。
现在作者应该不会直白采用“他是一个软弱的人”这样low的字句,而是通过设计一个故事一个冲突,用行为和言语告诉读者/观众/玩家这个角色的性格。
《GTA5》中崔佛的登场便是一个典型的“救猫咪”:
崔佛一出场就是在他脏乱差的房内同一个相貌不敢恭维的女人“啪啪啪”,随后女人的飞车党男朋友(其实就是前一代的主角强尼)来找他寻仇,反被崔佛一脚踩爆了脑袋,有一部分脑子还粘在了崔佛的鞋底。
随后崔佛带着两个小弟屠戮了飞车党的基地。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这么一个暴躁粗鲁的角色形象就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因而,一个角色在他登场的时候,通过解决一件事情来展现他的性格,能极大地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
这也将为后面剧情发展提供合理性的支持。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剧情中的行为和言语,都是符合他最初的人设。
《指环王》中,萨鲁曼的出场便是如此。
甘多夫在带领魔戒小队前往末日火山的路途中发现了异常,便前往萨鲁曼的处所求证。但萨鲁曼试图诱惑甘多夫,同他一起投靠索伦,共同统治中土世界。
(原著对此的解释为,萨鲁曼的行为是曲线救国,先投靠索伦以获取力量,随后再寻找机会除掉索伦,但这无疑会加大玩家的理解成本,于是在电影剧情中直接将萨鲁曼这个角色处理成反派。)
甘多夫自然不会同意,于是两位法师展开了一场决斗,白袍的萨鲁曼压制住了灰袍的甘多夫,而此时萨鲁曼看似是向甘多夫推售他的投降理论,实则是向屏幕外的观众阐释萨鲁曼的人物设定。
在我们心中无所不能甘多夫,竟然败在了萨鲁曼的手下,这样一个强大而邪恶的法师,自然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因而“强大”且“邪恶”,便是萨鲁曼“救猫咪”中带来的信息。
通过这场决斗,观众了解到了萨鲁曼的身份、性格以及其立场,其接下来所有的行为都建立在他决意投靠索伦的立场之上。
反观《魔兽世界》电影中,麦迪文的出场则相对弱了许多。
他首次亮相是在赤膊做一个泥土巨人,随后用法术将卡德加束缚在墙上便完成了出场。或许是编剧故意在营造一个高冷的大法师形象,但是除了展现他强大的法术外,对他的性格等等很少涉及(除了跟迦罗娜谈心的片段还能表现出一些信息)。
而麦迪文的开场,并没有多少会影响到剧情发展的角色信息透露。
因而,观众除了知道他的守护者身份外,对他的其他信息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自然会觉得这个形象十分薄弱。
当然,反派出场救猫咪,并不一定需要设计一个多么有戏剧性的事件或者冲突,但一定要能够展现他的性格以及身份。就如同“救猫咪”这个字眼,他对待一只被困猫咪展现出来的态度,就已经能够展现他的性格。
四、结语
萨鲁曼和麦迪文,同样是睿智的法师堕入黑暗成为反派,同样拥有着丰富而又完整的原著背景支持。从设定上来说,两者相差无几。
但在电影中二者呈现出来的最终形象,却因为形式技巧的区别,导致在观众的印象中有了高下之分。
塑造一个反派角色,不仅仅是从细节上来勾勒描绘他的具体形象,也应该从全局去构思形象该如何呈现给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