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最新内部演讲:警惕 KPI 和流程

发表于2016-10-31
评论0 2.6k浏览


  各位 WXG(微信事业群)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我们一年一度的领导力大会。
  之所以刚才想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里面揭开一些事情的谜底,比如,他说当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
  我记得在南通的时候,包括这里很多从南通过来的同事,都会有很深的印象,觉得有一些反差。在南通的时候大家都在一层楼里面,每个人都是随便走几步就到另一个人座位上去了,要讨论问题随便找一个白板就开始讨论了,那个时候大家感觉有特别高的效率。
  我担忧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上千人的组织,如果当成 10 个 150 人团队的话,我认为它会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如果当成整体 1500 人,我特别担心它在创造的能力上会不会反而有一些衰退。我今天就想这么两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和分享。

做什么取舍是有意义的
  在 QQ 邮箱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我记得在内部还过一次分享,当时我说了一句话,叫做我们达到了 KPI 是我们产品的副产品。所谓副产品就是说,我们真的把这个东西做好以后我们的 KPI 自然就达到了。早期的微信团队也一直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在工作。
  去年在春晚的红包大战里面,我们并没有把竞争当成一个大战来看待,但是竞争对手会把这当成一个大战来看待,对方 PR 说一定要在数据上要超过我们。我记得当时团队在开会说,我们今年的策略是什么,我很高兴大家最终定下来一个策略是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怎么样帮助用户更高效的抢到红包,更高效的、而不是说最终体现为一个数字非常大,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思考点。
  这两个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对用户来说,花尽可能少时间抢到红包,但是他是最愉快的,但是数字上相比而言不是最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反而是说我们采用这样一种对用户有价值的做法,最后获得了口碑都特别好,当然数据也会很好,不会不好。
  其实,大家会看到即使在微信里面也会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存在,有的地方还大行其道。之所以说大行其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说即使在我们 BG 内部,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同事跑过来说,某一块让整体的微信使用体验差了很多,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大家只是默默忍受了,如果这样做,不管是商业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一定有它的道理。自己也不爽、认为很不合理的东西,但是大家不会跳出来说这个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它改掉——像这样的点我反而是觉得特别可怕的事情。
  我举一个内部不好的例子。
  这看起来是一个技巧,但是我希望同事少用这样的技巧。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日 PV、日 UV 在增长,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很大的年 PV 这样的数据;我们应该看到城市服务里面每一项服务它的质量、可操作性越来越好,也不想看到这里面进来的次数有多少——就像刚才说的,因为当我们提出一个目标方向,我们努力方向一定会随着这个目标改变,当提出一个纯数据目标,努力方向可能会围绕这个去做。
  就像大家看到微信广告的表现一样的,上次在公司会议上连 Martin 都说这里广告的空间特别大,原因是这里的流量根本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事实上,大家会看到从微信广告上线到现在,没有一个平台广告产品能够像微信朋友圈广告这样做到几乎没有什么用户的抵触,甚至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用户说为什么我看不到一些广告,他能看到——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效果。并不是我们刻意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而是说即使我们考虑像广告这样非常商业化的东西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是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很友善、很好的一个功能在使用,而不是说我们去测试一下用户的忍耐力下限、一直到击穿它为止,我们不是这样想问题。
  所以对于这一块建议大家多一些思考,其实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分支道路让你去选择,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选择。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个好的工具,好的工具就不应该黏住人,是应该帮助用户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务,而不是说用完了还要拿到手里玩一会儿、多用一会儿,那不是一个很高效的表现。但是对这样的一些想法的话,我特别希望它能够根植到大家意识里,时刻想一下什么是我们做的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我愿意在这个点上反复跟大家说这个东西。

敏捷性和小团队密不可分
  因为这里很多同事没有经历过 QQ 邮箱时代,我先跟大家讲一讲 QQ 邮箱的故事。其实, QQ 邮箱经历过一个很波折的过程。
  我们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努力去做这个事情,其实大家也很投入,用的方法也是最“正统”的方法。比如,我们会去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研究世界上最领先的同类产品,并且尝试去学习它,把功能做得很复杂。当时这一块领先的产品是微软的 hotmail,我们就想我们要做中国的 hotmail,然后我们就去做。怎么做呢?认为当时公司有非常科学的流程管理,有非常科学的整个研发设计一套方法论,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论来做吧……最后做的结果是非常失败。因为用户进来发现产品非常慢,每一个操作又很烦琐,所有功能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亮点,因此用户很快就流失了。
  我说这一段话应该引起大家非常非常大的警醒,因为我引申的意思是说,也许现在大家做的事情就跟我们当年邮箱团队开始阶段做的事情一样:大家做一个非常平庸的事情,最后产出非常平庸的结果,只是大家现在没有感知到,大家还以为我们在用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做一个很好的事情。等到时间过去了,等到我们遭遇失败了,大家才会想到原来我们所有方法都是错了。
  实际上,就这么小的一个团队在后面几年里面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之前几十人的努力,这个小团队是怎么样工作的?这个小团队是当时用了一个方法,叫敏捷项目管理,这里可能在座的一些同事都已经不太了解这个词了,但是当时在腾讯挺鼓励用这样一种方法,我建议在座的如果没有去好好研究过的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我们真的做到一种非常敏捷的一种项目的推进方式。
  但是在座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因为我们手头做的事情,包括微信,还在快速增长,离触底还很远,大家没有机会感受到这种情境。
  现在你们在座的可能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就形成了一些问题。我有一天跟公众平台同事开会的时候就说到当时邮箱的案例,有一天晚上我发了一个微信说:有一些用户反馈说,公众号回复里面只能看到读者评论的次数有多少次,但是看不到作者再评论的有多少人赞,这个事情存在很久了,为什么没有加上?应该早一点把它加上。但是同时我多了一个念头,我说这个需求可能大家会做一个计划,排一个流程出来,可能要等到两个月以后才会加上去。于是,我就多加了一句话,必须一个星期以后上线,结果过了两天大家告诉我这个东西已经上去了。
  当然也有可能人数来决定的,为什么我老是说特别怀念 150 人的小团队,因为当我们人数增多的时候,我们自己会制造出很多流程出来。我们自己会习惯自己这种效率,而对一个非常小的团队来说,他不需要开会、也不需要干嘛,大家坐在一起,扭头就可以说有一个问题我们解决它吧。
  在这种敏捷方面,我们可能在离敏捷的方向越来越远,但是我们自己并不觉得。越来越远的后果是,我们自己都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没劲,因为你今天想到一个很兴奋的主意,过了一个星期你自己也会淡化它。敏捷带来一个最好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可以想一些与众不同的点子,然后我们可以很快就看到效果,因为我们可以很快把它上线了,然后可以去验证,如果不对就下线,如果还有改进余地,下个星期再去改它。如果改了还不行,那继续下线,如果改了行,它一定很好……这是一个能够持续实现你的想法的过程。但是如果说有一个很好的点子去尝试一下,然后大家讨论一下说好吧,那我们尝试一下。然后过了两个月还没有排上去,然后第三个月发布了,你可能对这个事情没有激情了,发布了你也不会看它了。
  在邮箱从 06 年、07 年开始进入这样一种敏捷项目推进方法以后,后面几年每年都是一个非常高速的往上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一辆汽车有了发动机、有了足够汽油就会自己一直跑下去,是这么一种感觉。后面几年,我们一直保持这样快速迭代、快速上线、快速验证想法这样敏捷的方法,团队运转也非常顺畅。当然跟微信比起来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当时邮箱团队一直没有怎么样快速增大,所以不会遇到人很多的问题。微信这里其实因为有人数的问题,虽然我们也尽可能说把一些人员做一些拆分、分解,尽可能是一种小团队运作方式,但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部门内部大家的方法论越来越常规化,所以大家提每一个东西可能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大家都觉得遥遥无期的排期。
  最后,我也想附带提一下对于人才、对于组织的一些思考。
  所以对于 BG 的同事大家用活水计划去让一些想要去转一下岗位的人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非常自由的转,同时我们也上升到总监这个级别,我们也制定出一个 BG 内部的措施说,我们 BG 的总监如果没有经过轮岗是不能往上晋升的,必须要有轮岗的经历。
  在座特别是 leader 这一级的同事其实可以多想一下,通过一种轮岗的方式让自己接触更多的锻炼。

总结一下,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主要是两个点:
  第二,关于敏捷性,大家自己也可以看到,即使对微信来说,我们的前期迭代很快,后面迭代速度确实变得越来越慢,所以这也是需要大家做一些思考的。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

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