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情怀我们到底还能消耗多远?

发表于2016-09-10
评论0 1.3k浏览

我不单说游戏。而是走不完的文化路,挖不完的三国坑。





挖不完的三国坑

______




三国、三国、三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想要搜一款新游戏,或者浏览游戏介绍网站时,总会在那些页面里看到“XX三国”或者“三国XX”的字样。这感觉就如同去看电影网站的当月影讯总会看到国产恐怖片的影子一样。


如果说国产恐怖片其实根本不在乎票房,只是借着恐怖片的名头搞些名堂,最后是为了达成某些不可告人的有关金钱的目的的话。那这烂大街的三国题材游戏,又是为何总是层出不穷呢?


其实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太难以理解的,无非是因为三国题材拥有着一些其他中国题材所不具备的优势。






最低廉的火热IP

______



虽然最近有关IP的风潮已经逐步减弱,不再像最开始的IP淘金时代,只要是有人关注的IP都可以轻轻松松叫上一个天文数字。


但IP的作用仍旧不容忽视,有固定受众群的IP一样会比纯原创的作品更受欢迎,更容易引起用户的下载欲望。


再看现在诸多游戏厂商,无论是想要在市场开拓自己一片天地的小公司,还是想要在市场巩固实力的大公司,在拥有了一个足以引起市场注意的新玩法或是已经经过市场考验的老玩法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套用哪个IP去打造游戏主题,进而吸引玩家去体验它们的玩法。


而当面临到IP抉择时,就会出现一个最最现实的问题——价格。当下火热的题材需要花费重金购买,当下不火的题材没人关注。这个时候最省钱的做法便是使用那些著作权已经过了保护期的知名作品。


在中国的著作权保护相关法律中明文规定,当原作者在死亡之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的著作权保护失效。


当著作权保护失效之后,再拿它的IP来用,就意味着使用方不需要额外支付任何金钱。近代的作品都不太满足这个时限,相比之下像四大名著等古代文学的作者早已经不知道去世了多少个50年了。所以这些在国内拥有着广泛读者的古代文学就自然而然地成了IP的最佳选择。


毕竟游戏厂商还要花费更多的开发资金用于项目外包、支付工资、外宣广告等必然需要花费的地方。相比这些来说,IP题材这种看似不重要的东西自然是能省则省。


在反观国产的文学精品,以四大名著为例,三国题材作为IP改编确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游戏作品都是以战斗为核心内容的,这样看来卿卿我我的《红楼梦》自然就首先被排除掉了,除非你想看着贾宝玉丢着宝玉砸林黛玉的画面,否则我们还是不要让它被改编成战斗游戏好了。


其次以现在制作周期最短,游戏受众相对较多的手游来讲。大部分游戏的核心价值观都是收集,而收集就意味着IP下的各个角色需要进行战斗。这样来看《水浒传》这个主要提倡108位精壮男子和秀丽女子们的兄弟情谊就不太适合用作收集向的作品了。同时108个角色虽然个顶个的出彩,但人数过多自然而然就导致部分角色相对存在感薄弱。所以《水浒传》相关的游戏作品,大部分都栽在了兄弟情不适合互斗和部分角色受欢迎程度低的问题上了。


话说《水浒传》还有另一个比较严重的立场问题,想想作品中最大的反派高俅是为谁服务的?再想想《水浒传》108条好汉最后的下场?以及施耐庵被迫修改结局的野史?我跟你讲这部作品能作为四大名著存在至今已经很不错了好吗?我们就不要再动它的心思了好吗?


除去了前两部作品剩下的就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了。这两个题材在国内火热的情况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大话西游》还是《梦幻西游》都曾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级别作品。但由于《西游记》是一部神话故事,题材较为局限,再因为最近修仙类作品的崛起导致同质游戏的挤压,《西游记》的市场始终都不如《三国演义》的开阔。






百搭的兼容性

______



说到作品题材兼容性的问题,《西游记》正是因为吃了这个亏,才不及同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从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故事发展的途中要法术派有张角、左慈、于吉。要野兽派有南蛮孟获、祝融。要兄弟义气有刘备、关羽、张飞。要亲情有孙坚、孙策、孙权、孙尚香。要友谊有孙策、周瑜、甘宁、凌统。


仔细排开之后,你会发现三国题材无论是作为正统的冒险RPG,还是做成策略战争的SLG,哪怕是动作类的ACT都完全hold得住。


现在设想一下一款以《西游记》做主题的策略SLG是多么的诡异,不过没准做成造天兵天将或者虾兵蟹将抵抗孙悟空来大闹天宫或者闯入龙宫宝库强抢豪夺,兴许会挺有趣呢。


三国题材的兼容性可谓是国内少数免费IP里的集大成者,相对的能勉强比得上其兼容性的作品还有《战国策》和《隋唐演义》等。不过他们要么是故事过于复杂,要么是对抗敌人单一,相比之下都有着各自的欠缺之处。


同时这个我国出品的文学巨作,在国内的火热还与不远处的邻国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国民作家——吉川英治所书写的《三国志》的引领下日本掀起了一场三国热潮。当然这部吉川版的《三国志》和我国以记载历史为主要目的的《三国志》截然不同。吉川英治是用现代日文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再次创作,让作品变得更加符合日本人的风土人情。


而随着吉川版的《三国志》的火爆,日本国内衍生出诸多有关三国题材的ACG作品。大名鼎鼎的南梦宫《三国志:中原的霸者》就是随着这股热潮诞生而出的,同时现在做三国题材闻名于世的光荣公司也是在南梦宫的游戏大火之后,才决意制作三国系列作品的。


在日本的ACG文化影响下,我国好多玩家最早接触到有关三国的游戏几乎都是日本产的,比如《三国志》系列,再比如《三国无双》系列等等。就连我们小时候玩的SFC游戏《横山光辉 三国志》和街机游戏《吞食天地》也都是日本出品。


在这样丰富的ACG文化资源下,当国内再创作三国题材游戏时,便可以在这些资源之中寻找到足够的原型用作开发参考。无论是想做一款SLG还是一款ACT都有足够的作品用于借鉴,这也是三国题材火爆的原因之一。






耳熟能详的角色与故事

______



正因为三国题材深得日本人的热爱,并在此热爱之上又再度开发出了诸多的ACG文化作品,无论是漫画、动画、还是游戏。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


并且作为现在社会的ACG文化消费主力人群的我们这一代人,恰巧又是目前中国历代人民当中受到这种文化冲击最大的一代人。


其实这与国内ACG文化较弱,在面对成熟发展体系的日本毫无竞争之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回忆一下我想大部分人第一次与父母聊起三国相关的话题时,往往是在玩了几款游戏之后才产生的兴趣进而想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而三国题材之所以会受到ACG文化如此大的欢迎,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拥有着非常棒的角色与经典故事。


无论是霸道的奸雄曹操还是仁义之士刘备,或者是江东之虎孙坚,他们都拥有着各自角色特点,也有着各自征战天下的理由。


同时无论是兄弟忠贞征战天下的桃园三结义,还是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战,亦或是吕布霸气的虎牢之战,都是令人动心难忘的经典桥段。


在拥有如此多的经典内容之后,再加上ACG文化的大力普及好多好多的玩家们都会对这个题材下的故事略知一二。


当广大玩家们都对同一个IP略知一二时,那这个IP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火热IP。这些故事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大家喜爱的故事,无论是读没读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人,都能随口讲出几个和三国相关的故事。


并且由于三国故事涉及面较为广泛,还有好多好多不是特别了解三国情节的玩家,他们都可以在新的游戏过程中接触到更多自己之前不知道内容。就比如甘宁曾与东吴为敌,亲手射杀当时为东吴出战的凌统的父亲凌操,成为了东吴将领凌统的杀父仇人。在甘宁归顺东吴之后,凌统一直因为父亲的死而四处与甘宁为敌。直至在作战之中,甘宁亲手救了凌统的命,算与他冰释前嫌。从此以后共抗敌军为东吴而战。


这种感觉就如同你知道《魔兽争霸3》里的死亡骑士阿尔萨斯,也知道《炉石传说》中的法师吉安娜,在了解更多魔兽历史的时候又突然发现了这俩个你一直认为没啥关系的人,却曾经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这种共鸣感是其他你不了解的作品所无法带给你的。


因为有着种种优势,三国题材自然就变成了一个值得多次开发的题材。也变成了令人喜爱和容易被人接受的题材。


三国题材经久不衰,与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诸多二次开发的作品都有着必然的关系。以目前来看三国题材作为中国文学巨作将会一直存在下去,而相关的游戏作品也只会越来越多。


这其中有着IP匮乏,原创风险大等等诸多原因。


但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作为玩家我仍旧希望可以见到更多不同主题的游戏出现。而不是固步自封地只研究那些我们早已觉得厌烦的题材。


顺便提一下,也许阅读到此的你并没有发现“耳熟能详的角色与故事”这一小节中所描述到的有关角色与故事的内容介绍,基本都是参照着日本ACG文化下的三国题材作品进行描述的,其实《三国演义》原文中的刘备并非什么单一纯正的仁义之辈,在乱世之中若真的这样也无法生存下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当刘备犹豫是否得益州的时候他所犹豫的根本原因是这样一段话。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就如他所说的话一般,我们印象中的大仁之辈其实在原著之中,是个扮猪吃老虎的高手。


这个真实的《三国演义》与我们回忆中的三国游戏剧情的差异,不知是好还是坏……





◆  ◆  


编者记


于我所识,挖不完的三国坑,却鲜有挖到正主的人。早年间《傲世三国》和《幻想三国志》撑起了三国市场,而如今仅剩海外光荣还在撑起。另外,耳熟能详是否代表家喻户晓?若没有B站的鬼畜,三国会否在现在的时代家喻户晓?没有数据,我无从考证。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

0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