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客信条与“斯巴达踹”的背后,是古希腊的国民武术

发表于2018-10-23
评论0 2.6k浏览

在 meme(模因/梗)能够顺着互联网迅速传播的今天,你对这句话的含义恐怕早已轻车熟路。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中,波斯王薛西斯仗着军力优势,派遣使者前往希腊逼迫各城邦臣服。列奥尼达一世认为这会威胁到民众自由与统治体制,与使者争执间吼出了这句惊天泣鬼的台词,并用“斯巴达踹”将其踢入深坑。



《刺客信条 奥德赛》中不乏向其致敬的桥段。无论是早期放出的宣传片,还是实机演示的战士技能,育碧都试图将“斯巴达踹”作为重点展示的元素。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传奇式的踢击,源于一个走过腥风血雨的古代文明。饱受战争困扰的古希腊人,在2600年前就开创了一项徒手搏杀的技艺:潘克拉辛(Pankration)。


《刺客信条 奥德赛》的斯巴达踹


或许是有意为之,《刺客信条 奥德赛》主角亚历克西欧斯(Alexios)和卡珊卓(Kassandra)的身世,恰巧又与列奥尼达一世紧密相连。纵览这些希腊雇佣兵常用的格斗技巧,实际上与潘克拉辛有许多重合之处。


不是一脚那么简单


如果将时间回拨到公元前648年,在第33届的古代奥林匹亚竞技大会上,你大概能看到与现代体育项目截然不同的残酷场景。运动员们缠抱在一起,尽一切可能互相厮杀,他们甚至会用肩锁等擒拿技钳住对手,直至他人窒息。除了插眼和咬人外,角力双方几乎能够动用所有出格的手段,他们以生命为赌注,只有当一方投降、倒下和死亡时,比赛才会真正的宣告结束。这正是潘克拉辛,古希腊人将其定义为“全部的力量”。


根据希腊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的记载来看,潘克拉辛最早源于英雄忒修斯的传说,他利用角力击败了牛头人米诺陶诺斯,成功救出了迷宫深处的公主。而地理学家保萨尼阿斯(Pausanias)则认为这项技艺由传奇英雄赫拉克勒斯所创,他的拳击和绞技在奥运赛场上所向披靡。


忒修斯与米诺陶诺斯


无论如何,潘克拉辛那多变的技战术展现引得当地民众魂牵梦绕。从它正式被纳入古奥运会的比赛那一刻开始,该项目就迅速席卷了马其顿南部的半岛和爱琴海沿岸,成为了与古希腊拳击(Pygmachia)、古希腊摔跤(Pale)齐头并进的重要赛事。


而我们所熟知的斯巴达踹,无疑是潘克拉辛体系中最具破坏力的招式之一,它被人们称之为“Gastrizein”,通常能够决定博弈的走向与胜败。在 《刺客信条 奥德赛》中,斯巴达踢击被描述为“击倒、降服和招募敌人”的传奇技能,这一点与现实也相当吻合。


与大多数依靠脚底前端和脚掌打击敌人的前踢不同,斯巴达踹的要点在于使用脚跟,径直击中对手的太阳神经丛,即胃部、腹股沟,以及大腿的上部。在联动小腿、脚踝和脚跟力量的情况下,最大能够产生900多公斤的冲击力。传闻,当一位经验丰富的古希腊战士用上这招时,甚至能够一脚踢穿对手的盾牌。


尽管听上去有些胡诌,但现代格斗家们在还原动作的过程中,却发现这是完全可行的。古希腊步兵的标配大多是被称为阿斯庇斯(Aspis)的圆木盾,虽然也有全金属和青铜薄片蒙皮的另外两种款式,但它们的普及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主要由核心部队和富家人持有。而一位经过训练的成年男性,足以通过斯巴达踹破坏厚度为 2~3cm 的木板。


斯巴达踹,来自纪录片《Human Weapon》


由于破坏力强、发动快、学习门槛也不高,斯巴达踹在当时是一种相当常见和实用的技术,公元前500年的工艺品上也有相关的图形记录。据记载,来自帕加马(Pergamo)的摔跤手 Glykon 就因扎实的踢技,被人们赋予了“宽脚”(Wide foot)的称号。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项技术太过歹毒,即使是肌肉发达的健壮青年,也很难受得住胸骨剑突(心窝附近)的沉重打击。呼吸困难、痉挛瘫倒还算幸运,重伤者的骨头会断裂,从而导致腹腔内大量出血。古希腊医学家盖伦(Galen)曾经讽刺到,潘克拉辛比赛的奖品应该送给驴子,因为它们“踢得很好”。


所以说,踹倒就能招募对手也不是没道理


除了显眼的踢技外,在《刺客信条 奥德赛》中,主人公并没有展现太多徒手格斗的技艺,但从一些细节仍然可以看出:他们确实经历过潘克拉辛的洗礼。


如果取下武器进行战斗,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一种特别别扭的站姿,不同于拳击的直立高身位,也不同于摔跤、相扑的半蹲低身位,亚历克西欧斯和卡珊卓会保持介乎两者之间的侧身半屈姿态。这正是潘克拉辛中,保护中线和躯干的一种技巧,战士们稍微前倾身体,将双手举到与眼睛持平,双臂相比拳击也更为舒展。


公元前440年的古希腊工艺品,上面正是潘克拉辛的站姿


半屈站姿无疑是为了后续动作的发力。潘克拉辛的拳击一般来说只有直拳,仅仅起到牵制和干扰对手的作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破绽,你无需像现代拳击那样,通过大幅度的收缩手肘来打出勾拳。在侧身的情况下,人体重量几乎都集中于背部和后脚,这就为使用踢击和举膝保护做好了准备。


《刺客信条 奥德赛》加入了勾拳,所以也很容被敌人放倒


然而,在双方都如此警惕的情况下,仅靠掌击、踢击、膝肘等打击技很难决出胜负,潘克拉辛的博弈最终往往会转入地面战,也就是考验绞技和关节技的近身缠斗。游戏中就有一个名为“公牛猛冲”战士系技能,能够快速冲过敌人并撞倒对手,对比现实,它可能预示着地面战的开端:下潜抱双腿摔。


下潜抱双腿摔同样是潘克拉辛的常用技巧,参赛者会瞅准对方的出招空档,迅速贴地突入防守范围,抱住敌人双腿后利用臀部和大腿将他们举过半身,然后重重摔在地上。一旦下落的过程中砸到头部,那么有可能产生1.5吨的冲击力,直接促成昏厥或死亡。


实际上,潘克拉辛所推崇的摔技,在《刺客信条 奥德赛》的刺杀动作中很容易就能看到。比如利用手臂来锁住敌人的喉咙,或是下潜后拉住对手的单脚,并使用类似于柔道“固浮”的压制动作。处于近身会缠抱状态时,还有一招名为“Ripsi Omoui”的过肩摔,核心要点是抓住对手的一只胳膊当杠杆,然后靠住自己的背部作为支点,并向前投出使其失去平衡而摔倒。


同一个模子的过肩摔

从军事战争到国民武术


由于潘克拉辛是动用全身、且涉及到整体攻防的对战,使用者会围绕拳打、脚踢、摔跤、擒拿研发出适合自己的风格,很多运动和武术皆能找到对应的影子,比如从英国发源的现代拳击,以及摔跤和柔道中的绞技与寝技。


受到人种体格、文化差异的影响,潘克拉辛很容易就会发散出不同的流派和章法,综合性极强,它的流行并非没有道理。


与之对应的是,在《刺客信条 奥德赛》的游戏进程中,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满地图都是佣兵”直接感受。他们身强力壮,隔一阵就会刷出来找你麻烦,永远都杀不干净,而且人人都是格斗好手。



这其实有据可循,古希腊在抵御波斯、土耳其和罗马入侵的几个世纪中,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战士。在大多数城邦中,士兵的装备并非由政府配给,需要自行购买。买不起的人要么就自行做一些木制装备,要么就学习潘克拉辛与敌人进行徒手搏斗。即便是满副武装的有钱人,也得考虑武器丢掉时能留条后路。斯巴达人甚至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寡头政体,男童从7岁起就要开始接受训练,为的正是20年后战场上的真刀实枪。


尽管有一些古希腊军事家认为这项技艺在战场中的用处不大,但来自雅典的搏击高手迪奥希普(Dioxippus)却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人们的疑虑。他在与马其顿军人考瓦古(Coragus)的决斗中,仅用一根木棒就制服了手持长矛、短剑,还身着铠甲的对手,而后者可以说是亚历山大大帝旗下最为骁勇的战士。


自此之后,亚历山大对潘克拉辛就颇有好感。从马其顿作家波利艾努斯(Polyaemus)的记载来看,他的父亲腓力二世也曾与选手进行过对练。顺理成章的,继斯巴达的重装步兵之后,亚历山大大帝也开始将潘克拉辛作为军事训练的基础环节,这同样影响了罗马的竞技活动。



潘克拉辛的“古法军人训练”相当严苛,以一天的日程表为例:首先,战士们得组成小队,扛着70公斤的木条跑步,以此来锻炼肩部和背部的肌肉;然后,一人躺在地上撑住另一人的双手,做两两一组的卧推。这还没完,接下来还有8公里的长跑、负重90公斤的深蹲,以及踢打原木和投掷石头的任务,其目的是为了磨硬胫骨和肘部。


古希腊人认为,体力是潘克拉辛选手的重要素质,当掏空人们的身体时,内在的“Pneuma”才会被激发出来。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都将 Pneuma 视为人类身体中的生命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印象中文质彬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曾受过潘克拉辛的训练。柏拉图的名字来源甚至还有一种假说,据传是摔跤教练阿里斯顿(Ariston)为其赋予的称号,他意图用“Plátōn”(宽阔的)来描述帕拉图的健壮体魄。


由于古希腊人病态的痴迷于运动,奥林匹亚赛会、地峡赛会、皮同赛会、内米亚赛会组成了泛希腊运动会(Panhellenic Games),潘克拉辛比赛几乎年年都有,参赛选手达到上千名,全民参与的热潮倒也不难理解。


在潘克拉辛比赛中,裁判会持教鞭抽打不守规则的选手


当然,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可要比军人舒适得多。如果你在城邦内拥有公民身份(有投票权的城邦成员,女性、小孩、奴隶、异邦人通常没有公民权),就可以进入角力学校(palaestra)进行学习,古罗马人还会在浴场周边开设专业的训练馆供人使用。其中,原木会被替换为形态各异的假人。为了避免人们受伤,那些6~7公斤的石头,也由填满沙子的皮球替代。


角力学校的培训课程被细分为理论、实战、后勤三个部分,学校中甚至还有一批康复师负责伤员处理,营养师根据食谱,调配高蛋白、高纤维和低糖的餐饮供人食用,这可能是现代体育体系的重要参考。


学员们首先会进行基础性的内容训练,配合体能、抗击、力量等专项训练来打好基本功。在水平有所提高后,退役的潘克拉辛选手与学员对接,进而根据每个人的体格、风格着重培养某一方面的技巧。有人会以打击技而闻名,有人注重地面的绞技。


教练有时也会教一些相对“鸡贼”的技巧,比如在战斗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位置调整,从始至终背对太阳光。又或是比赛开始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打听对手的弱点,尽一切可能为自己争取优势。


法国境内韦松拉罗曼的角力学校


遗憾的是,虽然潘克拉辛为诸多格斗流派,甚至是体育体系提供了一整套范本,但到了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开始信奉基督教之后,它很快就被异化为古代的异教活动。弗拉维乌斯·霍诺留(Honorius)随后在公元404年正式废除角斗比赛,正统的潘克拉辛就此销声匿迹。


直到1971年,希腊裔美国人吉姆·阿尔瓦尼蒂斯(Jim Arvanitis)通过古典式角力、拳击的基础,以及自身针对泰拳、柔道的研究,再加上古希腊的雕刻和历史文本的帮助,创立了斯巴达学院(Spartan Academy),试图复兴潘克拉辛这门流派。


不过,现代潘克拉辛与古代潘克拉辛早已没有了直接的传承关系,2004年在希腊圣地德尔菲(Delphi)举办的复古仪式,实际上也剔除了过于暴力的成分,变成了讲究安全的竞技、健体运动。


在跨越了20多个世纪之后,即使是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的阿尔瓦尼蒂斯,恐怕也难以依靠几行文字和几幅画像彻底的寻根溯源。但与潘克拉辛有关的那些迷人神话,以及古老事物的传承和精神,反倒是通过电子游戏,得以在现代人的幻想世界中肆意泼墨,这也许恰恰是游戏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所在吧。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