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星辰、生根沃土 —— 史莱姆秘闻录

发表于2018-10-11
评论3 2.8k浏览

什么!史莱姆还和亚里士多德有关?

  当冒险者们踏入《勇者斗恶龙》的世界时,他们的第一场胜利,几乎都是从史莱姆开始的。这些透明、柔软的生物每年都会成百上千的逝去,最终成为勇者升到2级,哦不……是拯救世界的基石。以至于你在游戏中碰到任何能够说话的史莱姆时,他们都会以“我不是邪恶的史莱姆!”作为开场白。

可能是最不令人紧张的战斗了

  逗趣且讨打的形象,让 DQ 中的史莱姆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GameRadar 将其称为“最可爱的小团”,而《Nitendo Power》杂志则写下了“迷人拳击沙包”的评价:“让人很难痛下杀手。不过如你所知,勇者就是要做勇者该要做的。”

  尽管这种生物的背景和地位,在 RPG 的世界中远不及妖精、巨龙和吸血鬼那般深厚,但他的起源和历史也绝不空洞。当我回溯更久远的史莱姆血统时,克苏鲁古神的面容,以及宇宙行星的秘密,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展现在我眼前。

与克苏鲁的一段情

  对于 DQ 制作人堀井雄二来说,史莱姆更像是灵光一现、信手拈来的产物。他在进行设计时参考了游戏《巫术》中的怪物 Bubbly Slime(泡泡史莱姆),于是画下一个黏液形状的角色。负责美术工作的鸟山明在接过原案后进行了二次修改,最终创造了他们认为“完美”的泪珠形生物。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Bubbly Slime 确实难以辨认,它由简单的矢量线条绘制而成,很难说堀井获得了多少形象上的灵感。但如若对比设定,《巫术》中的史莱姆同样为底层怪物。由于护甲和血量都极其低下,即使在近身战斗中,体格孱弱的牧师与法师也能毫不畏惧的发起攻击。

《巫术》中的史莱姆

  这种近似于戏谑的杂鱼形象,其实在《巫术》的大背景,也就是《龙与地下城》(DND)的设计中早已存在。DND 的缔造者 Gary Gygax 在撰写桌游资料集《怪物图鉴》(Monster Manual)时,就创造了一个透明的、凝胶状的生物。它有着巨大的立方体身躯,通常被称为「胶质怪」(Gelatinous Cube)。

  有趣的是,胶质怪在设计之初还带有一丝玩笑意味,它甚至解答了 DND 宇宙的一个经典难题 —— 阴暗且古老的地下迷宫,为何四处都是干净的走道和发光的宝藏,但鲜少见到腐烂的尸体?

小心,掉在地上的宝物也可能被胶质怪卷走

  事实上,胶质怪被视为巨龙与魔王麾下的清洁工,它们会周期性的穿过地下走廊,通过透明身躯中分泌的液体,吸收且消化沿途的尸体、苔藓,以及一切有机物质。

  在法国团队 Ankama Games 的游戏《沃土》中,同样有一种叫做「啫喱怪」的生物。除了方形的外观与史莱姆不同之外,“讨打的笑脸”和“一碰一跳”的特色,似乎都在映射着它与史莱姆共同的根源。

《沃土》中甚至存在由啫喱怪组成的场景

  如果只是在游戏中追根求本,那故事可能就到此结束了。但无论是史莱姆、还是胶质怪的生理属性都略显黑暗,看上去并不符合它们的“搞笑身份”,背后或许还蕴藏着更深层的说法。因此,我们不妨将时间线再往前推那么一推,从更早的文学创作中挖掘真相。

  最早与史莱姆相关的文学创作,应该是1907年刊登在《Blue Book》杂志上的中篇小说,由 Charles Edmonds Walk 撰写的《The Odyle》。文中有一段“生物学家 Barton 博士”的自述,他表示自己用化学物质创造了一个不断增殖的活细胞,该生物甚至展现出了一定的智能,并且变得越来越恶毒。

  而在1924年的短篇小说《The Malignant Entity》中,同样出现了一位“研究过度”的博士。他所创造的“变形虫”促成了多起命案,警方在调查时发现变形虫行动迅速,并且能够消化人类的皮肉和骨头。总体来看,这两篇文章只有一些模糊的描述,并没有关联到任何超自然现象。

  消化、吞噬,以及透明体态这些元素,很容易就会让人想起一些不可名状的形象。1936年,克苏鲁神话之父 Lovecraft,在自己的小说《疯狂山脉》中塑造了一种名为「修格斯」的怪物,它如今被认为是设计史莱姆的重要参考。

修格斯,由 Deviant Art 的画师 Ruben 所作

  修格斯被描述为远古外星人的奴仆,可以根据控制者的指示变成任何形状,以此来适应不同工作。书中写到:

  那可怕的,无法描述的东西,比任何地铁列车都要庞大。一团无定形的原生质肿泡,隐隐约约放着微光。上万只放出绿光,脓液似的眼睛不断在它的表面形成又分解。那填满整个隧道的躯体前端向我们直扑下来,把慌乱之中的企鹅们尽数压碎,在那已经由它和同类们“清理”得不留一粒灰尘,闪着邪异反光的地面上蜿蜒爬过。 

  一旦将史莱姆和胶质怪的那些可爱成分隐去,你会发现它们的生态与修格斯无比相似 —— 柔软、长着眼睛和脸孔,体内还有着分解功效的液体。

  这几乎影响了后续的一大批文学创作,比如在诡异故事集《Slime》的描绘中,就有一只黑色黏液怪物受到火山爆发的影响,从海底迁徙的陆地,并且“胃口大开”的袭击人类。

伴星辰而来

  从幻想创作中追根溯源,有时很容易陷入“俄罗斯套娃”的窘境。作家之间也都是参考来借鉴去,当百年之前 Charles 勾勒出史莱姆的第一笔时,肯定是受到了现实世界的某种启发。由始至终,史莱姆会袭击人的臆想,亦或是修格斯、黏液怪等类史莱姆生物的狰狞设计,均来自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内在恐惧。

  有趣的是,我从《巫术》的同期作品、1982年雅达利平台的《Slime》中找到了突破口。这款游戏本身的玩法乏善可陈,玩家需要控制一台机械设备左右横移,接住从天上掉下来的有毒黏液,保护整个行星的生态。

雅达利上的《Slime》

  该创意极有可能源自于派拉蒙的电影《幽浮魔点》(The Blod)。故事中,有着果冻造型的巨大怪物顺着陨石从天空落下,紧接着又在人类的小镇中引起骚动。

  看似光怪陆离的剧情,却蕴藏着现实世界的灵感。

  根据《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reported)的记载来看,在1950年9月26日的夜晚,警官 John Collins 和 Joe Keenan 在费城的街道上巡逻,当他们沿着一条安静的小巷走到 Vare 大道附近时,警车前灯照到了一个奇怪的发光物体,似乎从空中落到田野,距离他们只有半个街区。

  随后,两名警官在事发地点发现了一团圆顶的凝胶物体,直径6英尺,黑暗中还闪着暗淡的紫光。他们认为这玩意“还活着”,于是立马用无线电寻求支援。Joe Cook 中士在到达现场后建议将样品拿回去化验,但当他试图这么做时,凝胶物体从他手中滑落、蒸发,不到半个小时就只留下一堆黏糊糊的、没有气味的浮渣。

  《费城询问报》的报导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的科学认知并不足以系统解析、分类这些凝胶物质。未知的来源,以及难以名状的变化体态都让人心中发毛。很快,文学和艺术的工作者就将感受寄情于作品,创造了诸如烂泥一般的恐怖怪物,从而促成了史莱姆的诞生。

  在人类的历史长流中,类似的目击报告数不胜数,它们大多都与陨石和流星的出现相伴。

  《自然科学会报》曾经提到:“在1696年的冬天和早春,一种恶臭的果冻状物质在爱尔兰南部的大片地区落下。根据 Cloyne 的主教的说法,它们柔软、湿冷、还略带暗黄色”。而在1819年的《爱丁堡哲学杂志》(Edinburgh Philosophical Journal)中,勘测人员在调查 Lethy 岛的陨石时,同样发现了一种挥发迅速的凝胶物质。

Cloyne 主教看到的可能是这个,黏菌的聚合物

  根据民间传说的描述,这种物质被称之为「星冻」(Star Jelly),它们是流星雨所带来的沉积物,在坠落不久后就会消失。14世纪的英国医生 John of Gaddesden 将其比喻为“地球之星”,认为它们能够用于治疗脓肿。而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的居民,对于类似的黏菌生物则有着“月亮排泄物”的称谓。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辨识出星冻的真身。在《英国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书中,作者 M. Smith 认为它是捕食者反刍而出的青蛙输卵管。这一想法,实际上与威尔士自然学家 Thomas Pennant 的理论相近,Pennant 相信星冻是鸟类或其他动物的呕吐物。

  不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对当地的样本进行过化验,但他们却没有从中发现任何生物的 DNA。而在2012年英国多赛特地区的一场调查中,当地男子所发现的蓝色星冻被证明是“聚丙烯酸钠颗粒”,一种常见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由于从冰雹中吸取了水分,因此才膨胀了起来。

聚丙烯酸钠颗粒有时也会用于农业生产

  最合理的解释是,世界各地出现的星冻并非同一种物质。虽然它们都有着凝胶状的属性,但外貌其实不尽相同,仅从颜色来看就有紫色、黄色和白色的目击描述,各种假设均有对应案例。而史莱姆那些多样的形态,与星冻的相关叙述也恰好匹配。

  除此之外,现实生物中还有一种名为「Snottite」的单细胞嗜热菌,外貌也与星冻非常相似。它们会附着在洞穴的墙壁和顶端,像钟乳石一般悬挂,具有很强的粘性。由于会分泌出高酸性的物质,对人类而言有一定的威胁。试想一下,如果将洞穴比喻为“地下城”,那 Snottite 或许就是阻挠冒险者的“史莱姆”。


沃土中的生命之源

  史莱姆的造型源自于星冻的假设似乎说得过去,但现在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没能解答。为何史莱姆在设计之初就带有智能和生命?亦或说,为何人类会天然的将黏液、凝胶物质与生物联系起来呢?

  如果说星冻的未知属性,激发了吟游诗人、民间作家的创作欲望,勾勒出了史莱姆的大致形象。那么另一批满腹经纶的研究者,则以不同视角发现了它与生命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针对生物进化的探讨中也许能找到答案。最早将黏液和生命串联的,是来自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有机生命都是从“海泥”中产生的,人类与其它动物同根同源,随着长期的进化才得以在陆地上独立生存。

  这种无机起源说在公元前3~5世纪的希腊相当盛行,作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好友,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而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还略带“浪漫气质”,他觉得万物皆由水、土、火、气构成,“爱”使所有元素聚合,“冲突”使所有元素分裂。

  阿那克西曼德是进化论的最早提出人之一  

  与许多哲学家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更喜欢设身处地的去观察一些东西。凭借着莱斯沃斯岛(Lesbos)的生物资料,以及针对皮拉(Pyrrha)地区环礁海洋生物的记录,他撰写了第一部带有学术体系的生物学著作《动物志》,随后又在“海泥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进。

  《动物志》中提到:“海绵动物要么附着在岩石上,要么附着在海滩上,从黏液中获取营养: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它们首次被捕获时就充满了黏液。”

  这让亚里士多德察觉到,初级生命体可能恰恰来自于原始的黏液,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两者之间的界限几乎难以划定。他结合此前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将黏液视为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催化剂。

  事实上,之前我们所提到的黏菌和 「Snottite」正是最原始的生命形态,作为星冻的某种表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夯实了星冻和生物的微妙联系 —— 现实中的凝胶赋予了史莱姆造型灵感,而借由科学哲学上的启发,它也有了关联生命的科学依据。

《动物志》

   与史莱姆的演化相似。在中世纪那个还未去魅的时代,炼金术士们甚至基于同一套理论,将人类的血液、精液等体液,作为给无机物赋予生命的触媒。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斯提到了“何蒙库鲁兹”(Homunculus)的炼成方法:

  将人类的精液、高度腐烂的马子宫放在密闭容器中发酵,经过40天后就会出现透明且具有人类形状的物体。紧接着再加入人血进行培育,并将容器温度维持于“马的胎内温度”,40周之后便会诞生出外表和人类儿童相似的生物,但体积要小得多。

  你或许已经发现,何蒙库鲁兹在后世的奇幻、科幻题材作品中频繁出现,以人造人、人工生命的形态为大众熟知。看起来与史莱姆完全不同的怪物,背后却共享着同一套思想。

只有帕拉塞尔斯记载了“何蒙库鲁兹”的成功炼金案例

  从哲学与科学的思辨、到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再到游戏中的明星角色,史莱姆的缘起缘落,迈过了一条曲折且分叉众多的发展之路。但无论是长相慎人的修格斯、深入 DND 规则的胶质怪、还是信手拈来的史莱姆,它们之所以能够博得人心、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与现实的巧妙融合,从而被设计师赋予了充足的活力和灵魂。

  在自然环境中,那些持着黏液、凝胶体态的生物,需要通过改变自身形状来适应环境,以此来繁衍和延续种群。这其中或许又充满了奇妙的巧合,幻想中的史莱姆同样如此,它们以多元化的形式,将文化和思想尽可能的传承了下来。而顺着这条道路,也许又一个百年之后,史莱姆仍将在某块原野上蹦踏,见证新勇者的诞生。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