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在RPG里常见的甲壳怪兽,背后是中美日文化的互相输出

发表于2018-06-27
评论0 1.8k浏览
玩过《最终幻想15》的朋友,可能对下面图里的怪物有些印象。


从日本的奥特曼,到香港的塑料玩具,再到美国的DND怪兽,最终回到日本游戏。


作为日产RPG游戏的首席代表,《最终幻想》从诞生至今已经陪伴玩家走过了30多个年头,关于这个游戏的话题已经多得数不胜数,开发背景、系列进化等等,相信大家也都听得审美疲劳了。所以这次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怪物形象设计,来聊聊《最终幻想》的另一个小故事。



这个看起来既像犀牛,又有点类似犰狳,并有着超高防御力的生物,名字叫“Bulette”。实际上它在初代《最终幻想》以及SFC上的《最终幻想5》中都登场过,算是老牌怪物了。


《最终幻想5》中作为小怪登场的Bulette,图片来自ffi.opatil


这个怪物当然不是《最终幻想》原创的。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桌游《龙与地下城》(D&D)给后世的RPG游戏带来了莫大的影响与启发,而《最终幻想》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Bulette的原型也正是来自1977年推出的《高级龙与地下城》(AD&D)中的一个同名怪物。


除了《最终幻想》之外,同时代的RPG名作《勇者斗恶龙》也未能“免俗”。在1983推出的《勇者斗恶龙3》中,有一种名叫“アカイライ”的怪物,它的原型出自1981年《AD&D》中一种名叫“Achaierai”的鸟形怪物。


《AD&D》中的Achaierai


《勇者斗恶龙3》中的アカイライ


还有Namco的ARPG名作《龙之塔》,游戏中的最终Boss Druaga也是来自《AD&D》扩充包“Deities & Demigods”中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的同名怪物。


《龙之塔》中的最终BOSS Druaga


《AD&D》中的Druaga


话有点扯远了,我们接着来聊Bulette。


Bulette可以说是从最初版的D&D诞生之时就存在的古董级怪物,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形象,在1976年出本的D&D专刊杂志《The Dragon》创刊号上其实就出现了。


《The Dragon》的创刊号封面


根据杂志的记载,Bulette的体长约2.7~3.3米,结合了玳瑁的凶猛和犰狳的敏捷,喜食马肉和霍比特人,除了背甲下方的弱点之外其他部位均覆盖了坚硬的甲壳。并且它还有一个非常酷的别名:陆地鲨鱼。


在1983年6月出版的《Dragon》里,一篇名为“Bulette的生态学”的文章描述了一群经验丰富的猎人猎杀一匹巨大的Bulette的故事,其中还描写了它可以像鲨鱼游泳那样在地面下自由穿梭。


《AD&D》中Bulette的原始形象


回过头再来对比下D&D中的原版和《最终幻想》中的Bulette,其身体结构的组成和生物特性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至于在游戏里的名字“バレッテ”,也不过是直接把Bulette用日语音译出来罢了。



那么,D&D中的这些怪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D&D点创造者加里·吉盖克斯也曾经说,那些怪物并不都是凭空出现的。在设计D&D时候,加里将自己读过的世界各地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小说中登场奇异生物一股脑地塞了进去。


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长着龙、山羊和狮子头的知名怪物奇美拉,它的原型就来自于公元前7至8世纪的知名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写的名作《神谱》(Theogony)。


《神谱》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宇宙和希腊诸神的起源


此外,在D&D中,部分怪物的设定和希腊神话中的原始描述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美杜莎并不是戈尔贡三姐妹钟最小的那个,而是一个种族的代称。而戈尔贡则变成了一头会吐出火焰,并且还有石化能力的犀牛模样的怪物。


电影《诸神之战》中由俄罗斯超模纳塔利·沃佳诺娃所扮演的这个形象才是我们所熟知的美杜莎


这恐怕是加里参考了17世纪英国牧师爱德华·托普赛尔(Edward Topsell)的著作《四脚兽的历史》。书中就记述了一种可以喷射猛毒的犀牛状的架空生物。


《四脚兽的历史》中的犀牛状架空生物


除了古代神话之外,现代文学作品也给了加里相当多的灵感,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奇幻大师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所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其中的精灵、矮人以及兽人等种族如今已成为了各种RPG游戏中的常客。


不过,加里本人却说,他在构建D&D世界观的时候更多参考了各种冒险故事和描写了剑与魔法的作品,并且它很不喜欢别人把D&D和《魔戒》扯上关系。


实际上,拿独眼巨人(Troll)来说,它本来是一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生物,并且在《魔戒》中也出现过,但D&D的游泳回复能力的巨人则是来自保罗·安德森所著的奇幻小说《Three Hearts & Three Lions》。


保罗·安德森所著的奇幻小说《Three Hearts & Three Lions》


那么,这些D&D中的怪物全部都是来自于各种现存的神话故事以及奇幻小说中的某些形象呢?答案是否定的。而文章开头所说的Bulette就是其中之一。


到底Bulette的形象是如何而来的?


前些年,在一个海外著名桌游RPG论坛里有个名为 “向加里·吉盖克斯提问” 主题帖,2006年一位名叫Lanefan的网友提出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



“也许您之前已经回答过很多次这个问题了,但如果您不介意的话,还请您再回答一下。关于怪物手册中的Bulette的诞生经历,我听到了某各传闻。我们小时候肯定玩过各种塑料制的恐龙玩具,其中有一些看上去并不那么像恐龙的家伙。传闻说Bulette的外形参考了其中某一款玩具,这是真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加里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


“Lanefan,你好。正如Philotomy Jurament所指出的那样,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确实有一大袋包装上贴了个恐龙标签的塑料玩具,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时候,为了寻找能够在幻想桌游中使用的玩具,我跑了很多次本地的dime store(类似我们的10元店)。而之后我所采用的三个玩具就装在那个袋子里。它们是Bulette,、owl bear, 以及rust monster。虽然在比例上有些小问题,但如果玩家手里都有这些小玩意的时候,我想他们也会很乐意去用的。”


接下来,2009年的时候,原版D&D初期的测试玩家,也是《Dragon》初代主编的提姆·卡斯克(Tim Kask)在另一个论坛“Dragonsfoot Forums”中详细回答了同样来自玩家的类似问题,这里我们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过去,香港的某个公司生产了很多造型奇怪的动物玩具,这些玩具被塞进一个袋子里,然后在dime store等商店里以99美分的价格出售。包括Bulette在内的4种初期怪物的造型都来自这些玩具。


加里曾经和我聊过要找到这些怪物的模型玩具有多难,之后的某一天,他跟我讲述了他是如何发现这袋装着奇妙生物的玩具的故事。他说这个袋子好像是某个科幻电视剧宣传用的促销商品。


当时,加里就像一个等不及拆开礼物的孩子一样飞奔回家,后来,从那堆塑料玩具中,我们创造了Carrion crawler、Umber hulk、Rust monster以及Purple worm。


左:Carrion crawler,右:Purple worm


左:Rust monster,右:Umber hulk


而我选择了一个在Greyhawk活动中被叫作“Bullet”的玩具造型,但只给它设定了比较暧昧的能力值也特殊技能之后就扔到一边去了。后来,加里让我把那些玩具拿回去,研究一下这些小怪物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能干什么。并且他也没告诉我这个Bullet在Greyhawk好活动中是如何使用的。我把它拿回家,给他起了一个带有法语韵味的名字Bulette,并增大了体型并添加了其他一些特性。”


那么,加里和提姆拿来当参考的这些袋装的恐龙玩具到底又是什么来头呢?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一些玩具公司制造了大量这种4到5厘米高的塑料小怪兽模型,专门用来出口日本和美国。


如今的老式玩具收藏者把这些小模型称为”盗版恐龙“,或者是“中国恐龙”。


其中Bulette的原型被收藏家们称为“Digasaur”,这个来自英文的挖掘“Dig”和恐龙中的“Saur”在过去,Digasaur曾经有过相当高的人气,如今在eBay上依旧有多种不同大小规格及颜色的产品出售。


仔细观察的话,这些玩具的造型何《奥特曼》系列或者《哥斯拉》系列电影电视剧中的怪物相似度很高,但也许是为了规避著作权侵犯的风险,每一个模型看起来很像电影中的某些形象,但仔细看的话又会发现细节上有些不同。


至于这些玩具公司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些小怪兽的时候到底参考了哪些怪兽,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有那些设计师本人知道。但显然,这些模型的形象对D&D的怪物设计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不过,Digasaur原型很可能是来自1966年电视剧版《奥特曼》第22集中登场的怪兽Telesdon。剧中它表现生猛,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而Telesdon的设计者成田亨也曾说过,其流线型的身体和尖锐的头部也正是为了能在地底潜行所特意设计的。而D&D中有着“陆地鲨鱼”之称的Bulette也继承了这个设定。


《奥特曼》电视剧中的Telesdon


就这样,先是《奥特曼》的怪兽传播到香港,变成了塑料玩具模型;然后这些玩具模型又横跨太平洋来到美国,成为了D&D里的怪兽原型;最后,《最终幻想》的怪物设计师又把它变成游戏里的怪物Bulette,并从美国带回了日本。



世界是如此之大,但其实又很小。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