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看近代艺术的传承与变迁

发表于2018-04-02
评论0 5k浏览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已经上线一年有余,作为历史上获得满分评价最多的游戏之一,其成就不仅限于游戏领域。甚至可以说,它不止是一款优秀的游戏,更是一部值得被记入美术史的艺术作品。



日本近代美术史学家,历史学博士松下哲也从小就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画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松下哲也表示,《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体现了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视觉性和美学,玩这部游戏对学习复杂的近代艺术基础理论很有帮助。


“我想对正在学习近代美术史的学生们说,绝对要玩这款游戏。”


艺术作品的引用与传承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游戏封面图里,主角林克背向观众站在岩石上,他的视线前方是险峻的群山。他处在俯视云和地平线的位置上,可以看出自身的位置是在一座高山的顶端。



具体分析画面结构,我们可以发现林克身体的中轴线将画面分成了左右两个空间的相等的部分,远处的地平线将画面分成了上下相等的两部分。林克的身高基本画面纵长的三分之一,头顶的空间与他脚下的岩石各占画面的三分之一。


这种身体的中轴线平分左右,地平线平分上下,脚下的岩石、林克的身高、头顶的天空三等分纵长的构图,在几何学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青年男子站在山顶的岩石上,背向观众,面向险峻的群山,再加上严谨的几何构图,这与德国浪漫主义大师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云海上的旅人》极为相似。


《云海上的旅人》创作于1818年,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杰作”,现保存于德国汉堡美术馆。


以登山作为主要元素之一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使用了200年前的名画作为封面插画的创作参考,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事情。



在近代美术史上,引用著名的作品并不算是“模仿”,更不算是“抄袭”,而是代表了对艺术思想的传承。比如现保存于法国巴黎奥尔赛博物馆,由爱德华·马奈于1863年创作的《奥林匹亚》(上图右),就引用了提香·韦切利奥1538年创作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上图左)。后者现保存于意大利弗洛伦撒的乌菲齐美术馆。


引用手法不仅可以对画面进行内容补充,还能够向观众深刻地展示画面的内涵,是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艺术家们普遍使用的表现手法。爱德华·马奈的《奥林匹亚》,原作中的维纳斯女神被设定成了娼妇的角色,这样的变化会吸引我们去进一步分析爱德华·马奈为什么要引用《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样的引用到底有什么意义。


那么,《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封面插画为什么要引用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名作呢?我们必须从封面插画的受众,也就是游戏玩家的角度去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把视线移回刚才的那两幅画上。画中的男人面向群山,无数的群山象征着更加刺激的冒险。


“山”是《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最大的特征,同时也是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们尊崇的“崇高”美学的代表物象。


壮游与“崇高”之美


18世纪,很多英国贵族男性在学业结束后,都会选择游历欧洲大陆,以增长自己的见闻。这种旅行被称作“壮游”,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修学旅行的起源。


壮游最常见的路线是,首先度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然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返回时他们会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德语地区的因斯布鲁克、维也纳、德累斯顿、柏林、波茨坦等地,最后再经由荷兰或佛兰德斯回到海峡对岸。



在整个旅程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是最大的亮点。


在没有飞机的那个年代,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整个过程时刻伴随着危险。可能遇到恶劣的天气,可能出现落石,还可能遇到狼或山贼的袭击。对于从出生就享受着优越生活的贵族男性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试炼。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游戏流程,与18世纪英国贵族们的试炼之旅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在游戏中,每当我经历了试炼,到达“照相点”时心中都会多一份感动。


巍峨的山峦、磅礴的瀑布、深不见底的深渊、经历了100年风雨的巨大废墟……看到这些壮美的风景时,我都会驻足片刻,感受心中的复杂感情。


18世纪中,被称为“保守主义之父”的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和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将这种在看到壮美景色后,心生敬畏之情的感情称之为“崇高”。


看到巍峨的山峦人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看到荒废的巨大建筑人们会感叹时光的无情……面对超越了个人力量和知识的事物时,我们都会出现敬畏的感情。


从欧洲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敬畏的感觉绝不是“美”。于是和传统的“美”相对的概念——“崇高”出现了。


在那个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崇高”的概念席卷了整个欧洲。冒险是一种“崇高”的行为,这种思想渗透进了那个时代无数艺术创作者们的作品中。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海上的旅人》表现的就是“崇高”的美学。


关于山的“崇高”有句名言,“断崖,山丘,奔流,狼,萨尔瓦多·罗萨!”这是英国文学家霍勒斯·沃波尔在壮游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写下的书信中的一节。


萨尔瓦多·罗萨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最狂野的创新派画家,他画中的所寓之意是宗教的人生哲学。霍勒斯·沃波尔先是对看到的事物展开感叹,然后从这些事物带给他的心灵冲击,联想到了萨尔瓦多·罗萨和他的作品。


英文里的“picturesque”一词被译作“如画”。岩石有粗糙的手感,茂盛的树木有层叠感,大自然创造的不规则形状拥有画面的美。萨尔瓦多·罗萨和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的作品就是在着力描写自然的形态。



克洛德·洛兰1661年创作的《逃往埃及途中的月夜休憩》现保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对于18-19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绘画是了解自然之美的重要渠道。当时贵族青年阶层除了流行壮游,还流行将克洛德·洛兰的画作放在庭院中,通过在“如画庭院”中欣赏画作体验自然之美。


在《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中,令霍勒斯·沃波尔发出感叹的自然景色悉数登场,而塞尔达公主在特定地点留下的“照片里的记忆”,真实地把游戏中的景色定格成了“画作”。玩家们可以通过玩《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体验18-19世纪的美学意识。


照片里的记忆,废墟,奇石,如画


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壮游只有富裕的贵族才能体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贵族家庭会选择让孩子进行“如画游”。


如画游的成本较低,贵族青年们可以通过欣赏画作,体会霍勒斯·沃波尔面对阿尔卑斯山风光,写下“萨尔瓦多·罗萨!”的感动。他们会在居住地附近寻找具有画面美的风景圣地,然后进行一次短途的小旅行。


英国艺术家、神学家、作家威廉·吉尔平的名作《1782年夏关于威河、南瑞士的数个地点,以及其他点的如画美观察记录》被当做当时如画游的指导手册,风靡一时。这本书对很多英国风景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因此成为了英国浪漫主义者们公认的重要艺术理论著作。


在《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里,林克要去寻找塞尔达公主用西卡石板拍下照片的地方。这种寻找画面的风景的设定贯穿着游戏的主线。


新手教程最后,林克来到了时之神殿遗迹。从神殿的拱门、立柱的形状可以看出,这座神殿具有欧洲中世纪哥特建筑的风格。


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们对哥特式教堂的废墟有着非常强烈的执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笔下的丁登寺修道院遗址。



这幅名叫《丁登寺的圣坛和路口,面朝东窗》的名作现保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1131年在威尔士的威河畔修建的这所修道院,在当时象征着繁荣。但是没人能够阻止时间的流逝,18世纪末来到这里的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看到的是一座充满了“崇高美”的巨大遗址。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的玩家们来到这所与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的名画极其相似的时之神殿遗址,听到海拉尔王国100年前的悲剧,决定走上冒险之路。林克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双子山,这也是一个有着“如画美”的地方。其实玩过个游戏的玩家们都会发现,这款游戏里有着很多以地形作为标志的任务。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引导玩家们体验浪漫主义的“如画游”的游戏。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通过开放世界游戏的形式,把旅行和观光的要素融入其中,让玩家们体验了一次感受“崇高美”的“如画游”。游戏封面插画引用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海上的旅人》,就是在向玩家们说明,这款游戏最深刻的内涵,就是“崇高”的美学。


“断崖,山丘,奔流,狼,萨尔瓦多·罗萨!”,《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是帮助现代人理解霍勒斯·沃波尔这句名言的最好教材。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