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会把脑子玩坏?可能是你想太多了

发表于2018-01-29
评论0 4.7k浏览

常有家长教育孩子,要少玩游戏,说玩游戏会把脑子玩坏。孩子们无法明辨是非,家长就爱想太多!

“少玩点游戏,当心把脑子玩坏了。”

“看看你玩游戏的样子,两眼无神,呆头呆脑的。”


作为游戏玩家,你一定经常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听到类似的言论。当你纹丝不动地坐在屏幕前和怪物搏斗而忘记吃饭,或者挑灯夜战寻找传世武器迟迟不肯上床睡觉的时候,那些从来不玩游戏的人们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态度,开始批判游戏是怎么搞坏玩家们的大脑、毁掉他们正常的生活。

就在11月14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游戏成瘾属于精神障碍,明年将列入精神病范畴。如此一来,游戏成瘾变成了和酒精、烟草、毒品成瘾一样的精神障碍。消息发出之后,将电子游戏视作洪水猛兽的反游戏斗士们又一次找到了鼓吹自己言论的机会,大肆宣传游戏的负面作用。铺天盖地的反游戏言论像潮水一般涌来,不仅充斥着整个媒体和网络,也刺激着普通大众的神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戏的发展史就是和这些“偏见”斗争的历史。每当游戏变得更精致、更好玩、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时候,“游戏妖魔化”的言论就一次次地站出来充当反面角色。这种有些耸人听闻的结论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相反伴随着电子游戏的出现,有关游戏是否会对玩家的大脑产生影响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除了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结论,著名科学杂志《PeerJ》刊登的一篇名为《互联网游戏障碍动机与健康动态的前瞻性研究》的研究论文,就再次将电子游戏推到了风口浪尖。


毁不掉健康的游戏

《PeerJ》上的这篇最新的学术研究来自于三位英国科学家,他们分别有着心理学、临床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研究的对象为5777名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其中有2316人承认自己在最近6个月中玩过游戏,比例为40.09%。这些游戏玩家年龄分布在18岁到91岁,涵盖了5个不同的人种,学历从初中到研究生,年收入在1万至15万美元之间。由此可见,电子游戏的受众远比想象得要更加广泛,数量也要更多。

在研究电子游戏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之前,首先需要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人们去玩电子游戏。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试图通过“自我决定论”探究玩家们的心理状态。“自我决定论”是心理学中一个探求人类个性和动机的理论,它将心理需求分成三个部分:自我效能、自我的相关性和自主与自觉性。一旦这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被满足,个体就会处在良好与健康的状态,反之心理和身体则会出现一些问题。


自我决定论分析了人们行为的各种动机

研究发现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游戏玩家的心理状态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得到满足感,或是在社交生活中感情交流稀缺,无法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关系时,人们更加倾向于将时间投入到游戏之中。研究并没有肯定游戏会对玩家的心理造成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在人的心理遇到问题时,游戏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然而从这5777名研究对象的身上得到的研究结果却有些耐人寻味。所有参与研究的测试者被要求在一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并在6个月的生活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包括用1“差”到5“优秀”来评价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用1“从不”到5“每天或几乎每天”评估自己从事社交活动和运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玩家与非玩家之间的差距都非常小,全都集中在3.26左右,6个月时间中数据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在自我评估上,玩家和非玩家几乎没有差别。


实验证明游戏玩家的生活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堪

在与其他具有成瘾性和有害性的行为作对比时,电子游戏也没有明显的突出表现,它低于情绪障碍61%的终身流行率、酒精上瘾75%的终身流行率和吸毒上瘾48%的终身流行率。

同时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积极的成果:83%的青少年会通过网络和游戏与朋友联系,68%的人表示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会通过网络取得经验获得帮助。这一系列的数据证明了在一定程度上,游戏具有除了单纯娱乐之外的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论文最后的观点是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电子游戏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也没有排除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性,造成影响也是间接、程度轻微的。


电子游戏的终身成瘾性远低于毒品、酒精的终身成瘾性

《PeerJ》上的论文用科学严谨的办法解答了电子游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既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也没有一味否定。然而在此之前,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的成果有时候让人触目惊心,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耸人听闻的“游戏脑”。

耸人听闻的“游戏脑”

2003年7月,日本长崎市一名12岁的男孩在街边将一名3岁儿童骗到当地的一家超市楼顶,在脱下儿童身上所有的衣物后,将其从楼顶推下,使其当场死亡。残忍的凶杀案件很快传遍了整个日本,普罗大众在震惊之余,纷纷要求警方全力调查,寻求凶案背后的真实原因。

警方在和犯罪的少年接触之后,重重的谜团并没有解开,反而陷入更大的疑惑之中。这名自称为K的少年沉默寡言,描述自己的犯罪行为时异常冷静,还表达了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歉意。在平时的生活中K足不出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子游戏上。最后警方将K犯罪的真正原因归结于“游戏脑”。


森昭雄的“游戏脑”理论流传甚广

“游戏脑”是上世纪由日本脑神经科学教授森昭雄创造的概念,意指长期玩游戏的人大脑会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和正常人的大脑产生明显的差异,更接近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当然,以上的结论并不是这位日本教授信口开河。在公布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前,森昭雄教授研究了300名4岁至20多岁的游戏玩家,记录了他们在玩游戏时的脑波变化。通过研究得到的数据,研究对象最终被分成了四类:

一、根本没有玩过电视游戏,玩游戏时脑β波没有变化,这是正常人脑型;

二、没玩过电视游戏,但每天看电视和录像1至2小时,游戏开始时β波有点低下,游戏停止后,脑波还原。这属于视觉脑型;

三、玩电视游戏每周2至3次,一次至少3小时,在电视游戏开始前和结束后,β波降至α波的水平,这是半游戏脑型;

四、每周玩电视游戏4至6次,每次2至7小时,在不玩游戏时,β波接近消失,这是典型的游戏脑。在森昭雄的研究中,属于这种游戏脑的青少年占20%。

“游戏脑”理论的横空出世让森昭雄教授一跃成为了当红人物。2002年7月他出版了一本叫做《恐怖的电子游戏脑》的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并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一次讲座之中,他都把电子游戏形容成洪水猛兽,指责这些“电子毒品”造成了当今青少们情感冷漠、控制力差、大脑发育迟缓等诸多问题。


森昭雄的理论著作还在上个世纪初被引进到国内

除了森昭雄教授著名的“游戏脑”理论,其他的研究也试图证明电子游戏对玩家们的大脑进行了改造。2015年12月21日,学术期刊《Addiction Biology》刊登了另一篇研究报告。报告的研究对象是106名10岁至19岁的男性玩家,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寻求治疗电子游戏成瘾的家庭。通过对这些玩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与另外80名没有游戏成瘾症状的男性对比,研究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

核磁共振显示长期进行网络游戏的男性玩家,左右脑的中间分隔区,即前额叶皮层的背外侧和颞顶的交界处,会比普通人更加敏锐。而这种大脑的变化往往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更加容易分心走神,也更容易冲动。相同的变化往往会出现在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上,例如精神分裂、唐氏综合征、孤独症等。研究报告的最后虽然没有得出电子游戏必然会改变玩家大脑这样确定性的结论,但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最近的一次研究报告来自今年7月。两位来自加南大蒙特利尔的研究人员在《分子精神病学》上发表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他们的研究,长期玩动作游戏和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玩家,大脑中的海马体灰质的质量明显减少,从而导致海马体萎缩。人脑中的海马体主要是负责定向功能和长期记忆,一旦萎缩则可能造成抑郁症、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症等大脑疾病。


海马体灰质减少也和FPS游戏扯上了关系

只要稍加留意,会发现隔三差五就有相似的研究报告新鲜出炉,挑逗着大众的眼球。记忆力衰退、抑郁症、老年痴呆,一个个耸人听闻的病症都把罪魁祸首指向了电子游戏。这些数据翔实、言之凿凿的报告给电子游戏扣上了罪恶滔天的大帽子,一棒子打下去希望它们永世不得翻身。难道“游戏脑”真的存在?电子游戏真的是一只洪水猛兽?

掷地有声地反击

在电子游戏日益妖魔化的舆论下,另一些人却在用自己的研究和行动,试图找到一条证明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的出路。在美国有一家Operation Supply Drop的非营利机构,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这些士兵大都受到了战争的侵害,一些是身体残疾,一些则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了帮助士兵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医疗人员们选择电子游戏作为治疗手段。

埃里克·约翰森是Operation Supply Drop的首席医疗师,在此之前曾是一位美军陆军的二等士兵。在一次严重的车祸之中全身严重烧伤。漫长的康复过程中,为了学会重新使用受伤的右手,埃里克接触到了游戏。一次次在手柄上按键投掷手雷或者做出攻击,让他的右手重新恢复了灵活。


通过玩体感游戏在逐渐恢复的美国大兵

如今Operation Supply Drop会免费向归来的士兵提供电子游戏,缓解和治疗他们的病症。例如给截肢的士兵玩体感游戏,帮助他们重新学会平衡残缺的身体,或者给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玩战场模拟游戏。虽然一些观点认为重新返回残酷的战场感受枪林弹雨(哪怕是虚拟的),也会对原来脆弱的神经造成进一步伤害。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在一段时间的游戏之后,士兵们原来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的病症都得到了缓解。

埃里克·约翰森和Operation Supply Drop从现实的层面证明了电子游戏对人的大脑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另一些研究者则从理论层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罗切斯特大学的达夫妮·巴韦利埃和C·肖恩·格林在进行一项关于成人大脑拥有可塑性神经的研究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在一个测试人在复杂场景中搜寻特定形状的实验中,一些被测试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研究人员最后发现,得分较高的测试者有着同样的爱好:每周花10个小时以上玩《军团要塞》。


研究证实玩《军团要塞》可以提高复杂场景中搜寻特定形状的能力

之后的研究证实了电子游戏确实对大脑的某些区域起到了锻炼作用。在玩动作游戏和射击游戏时,玩家需要从纷繁复杂的画面中找到主要目标,抑制干扰信息。因为目标总是在高速移动之中,玩家的注意力也必须随其快速切换。长此以往,大脑中负责注意力调控的区域就比普通人更活跃,这些区域包括帮助维持注意力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在不同目标间切换注意力的顶叶皮层。

2014年,比利时和德国的科学家的另一项研究证实了电子游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抉择执行力。这项研究扫描了152名青少年游戏玩家的大脑,发现游戏玩的越多的孩子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和额叶眼动区的灰质体积更大,并发现这两个区域的灰质体积与孩子每周玩游戏的时间成正相关。而这两个区域所位于的前额皮质,恰是负责抉择执行能力的中心。


需要考验玩家快速反应能力的动作游戏

几乎在所有的电子游戏里,抉择都在随时发生着。比起现实生活中,游戏里的决策数量更多、密度更大,得到反馈的时间也更短。在传统的策略类游戏中,玩家们需要制定发展方针,遇到困境时就需要在几个可行的选项中尽力找到最优解。而在动作游戏和设计游戏中,执行力体现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是选择大胆地冲锋射击还是猥琐地躲避回血,是英勇地正面迎战还是巧妙地迂回突袭。往往十多分钟的游戏时间里,大量的决策和执行动作接连不断,而死亡机制则能很快对其作出反馈,告诉玩家刚刚做出的决策是否切实有效。长此以往,脑部的相关区域在大量的锻炼下必然要比普通人更活跃。

除此之外,其他的研究还表明电子游戏对记忆力、空间感知和判断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却和之前电子游戏会对大脑造成损伤的结论截然相反。电子游戏究竟对大脑是有益还是有害,两派的支持者都有足够的证据,而真相还处在一片迷雾之中。


战棋游戏中,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占了很大的比例

“枪不杀人人杀人”

电子游戏究竟会对喜爱它们的玩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希望探寻真相的研究者在完成了设计精妙的实验之后,得出了完全相反甚至互相矛盾的结论?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把注意力从游戏身上移开,转移到研究对象——我们的大脑上。

今天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我们不知道这个拥有860亿个神经元、控制着身体、每天都在创造着奇思妙想的器官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不知道意识是如何产生,也不清楚记忆是如何被储存和修改。


大脑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

大脑在处理问题时会调动不同的区域协同工作,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研究电子游戏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却往往只局限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可以说这是科研水平的不足,但是浅显地就将大脑特定区域的变化归结于是玩游戏所造成的结果也不科学严谨。

同时,是否玩游戏也不是这些研究中唯一确定的变量。无论是否玩游戏,我们大脑每天还要接受数以万计的信息。每个人的家庭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环境,无一例外都在改变着大脑,塑造着人格。大脑某个区域的活跃程度,反应能力的快慢,记忆力的强弱,乃至是不是有抑郁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都不可简单粗暴地归咎于游戏,而是无数个因素综合之后的结果。

如果真的要给出一个答案,那么玩游戏确实会影响大脑。但“游戏脑”这种以偏概全的推论却是彻彻底底的伪科学。实际上,任何东西都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如同出租车司机每天行驶在道路上,早就已经对整个城市的地图滚瓜烂熟,大脑中控制空间判断和线路规划的区域也必然比其他人要活跃。但同时司机也因为职业的原因长期久坐缺乏锻炼而造成健康状态下降,然而却从来没人提出“司机脑”这样匪夷所思的结论。


大脑是一个精密的复杂仪器,任何思维和动作都是多方面的结果

玩游戏就像看电视、听音乐、远足旅行、工作学习一样,都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是塑造我们个性和人格的一个方面。它不比打麻将更加高贵,也不比看书更加低级。如果我们真的担心打游戏会搞坏我们的大脑,那还不如干脆整天坐着一事不干,一个放空的和外界没有任何交流的大脑或许才能保持它最初的“完好”状态。

电子游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从最早只是极客们在真空管屏幕上一时兴起搞出的戏虐之作,已经变成大众娱乐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它早就不是小众的玩物,暴露在聚光灯下之后也必然要经受大众的讨论、研究乃至是非议。

或许我们最应该从在《PeerJ》上发表论文的研究者那里学到科学严谨的态度,在留给时间盖棺定论之前即不全盘肯定、也不一味否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包容不同的观点。2007年,提出“游戏脑”理论的森昭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公开承认某些游戏可能对大脑有积极的作用,自己之前耸人听闻的理论并不完全正确。

玩游戏并不能把脑子玩坏,绝对是你想太多!对整个电子游戏界来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多年之后,当这场争论最终偃旗息鼓,我们或许会看到无数次这样的微小却重要的胜利。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