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偏偏不玩大家都爱玩的王者荣耀?
今年春节,陪老婆回娘家,在百般无聊中下载了王者荣耀,这游戏确实让人上瘾。一把接着一把,一周之后到了黄金段位,然后我卸载了游戏。
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爱玩的游戏变成这个样子了。
那些年,我玩过的游戏
跟很多人一样,魂斗罗是我的启蒙游戏,印象中应该是人生中接触的第一款游戏。当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竟然可以操控电视里的小人,简直难以置信。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能玩魂斗罗的游戏机并不是叫“小霸王”,而是叫FamilyComputer,简称FC,是日本任天堂公司1983年发行的一款游戏机,但我是95年左右才接触到,那时候我7岁,我相信大部分人接触FC都是在那个时候。
从那时候起,我的游戏之魂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往后的五年里,依次入手了GameBoy、GameBoyAdvance、GBA SP,在这些随时都能拿出来玩的掌机上,畅玩了《牧场物语》、《口袋妖怪》、《拳皇》、《机器人大战》等游戏。后来又入手了PS,人生第一次见到3D的游戏,当时感觉画面简直惊为天人,虽然看不懂剧情,但因为3D的缘故代入感非常强,特别是《寂静岭》、《生化危机》这些让人吓尿的游戏。
98年,家里有了电脑,我接触到了《仙剑奇侠传》,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游戏是有剧情的。以前玩的游戏不是日文就是英文,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也不知道游戏里的人物是要我干嘛,反正触发了剧情就打架,打赢了就继续乱走,直到通关为止。但在玩《仙剑奇侠传》时,我知道了主角叫李逍遥,女主角叫赵灵儿,牺牲的是林月如,每一段剧情都是那么的扣人心弦,通关后会对游戏内角色产生不舍之情,不舍得这个世界、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
但可惜的是,从那以后的10年里,我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接触这种拥有触动内心剧情的游戏了。

那些年过后,游戏同等于“网游”
2000年,小学六年级的我接触到了《石器时代》,这是一个神奇的游戏,因为里面的人是“活”的。这是一个网络游戏,这也是该名词第一次传到了如此多的人耳朵里,在那个ADSL还不普及的年代,那个还是拨号上网的年代,那个家庭最高网速可能只有20k/s的年代,这款游戏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火爆程度。后来,《传奇》、《红月》、《精灵》、《洛奇》等网络游戏如百花齐放般出现在市场上。那个时候,如果有人问你玩什么游戏,那就是在问你玩什么网络游戏。
2005年,那一年我高二,一款叫《魔兽世界》的网络游戏进入到我的世界里。那个时候,有很多人给我安利这个游戏怎么好玩怎么好玩,但我一直都是拒绝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自认为已经玩过了大部分的网络游戏,觉得网络游戏的模式是千遍一律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好尝试的。当然,最后我还是啪啪地打了自己的脸——这游戏是真TM好玩。史诗般的剧情、40个人的地下城合作打BOSS,这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仿佛自己化身成为艾泽拉斯中的一员,过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
后来,我高考了,国服《魔兽世界》也因为审核的问题迟迟无法与世界同步更新版本,所以我选择了AFK(AFK原意是指away from keyboard,后来泛指“再也不玩了”的意思)。

无兄弟,不DOTA
2008年,一款叫做《DOTA》的毒药让我一学期只过了两门必修,其他全挂了。其实竞技游戏一直都存在,但从来没有像《DOTA》诞生后那么火,高中的时候我也听说过人皇SKY,但玩《魔兽争霸3》的人远不如玩《魔兽世界》的人多。
这种组队对抗的竞技游戏,一下子就风靡了全国各高校。如果当时你说,你还在玩《魔兽世界》,别人就会说你已经过时了,我们一起《Dota》吧。
从那时候起,网络游戏逐渐淡出视野,竞技游戏的玩家数量逐年上升,到后来,网络游戏不搞点PK功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卖,游戏如果没有“对抗”这一元素,就会被归入“不好玩”的范畴。后来出现的《英雄联盟》、《炉石传说》、《Dota2》等热门游戏,无一例外都是竞技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游戏已经等同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已经等同于竞技游戏。

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
读大学的时候,我一直有思考一个问题——以前小时候玩的那些单机游戏现在怎么样了?口袋妖怪还在出吗?生化危机呢?而且一度认为,这些单机应该已经活不下去了吧,现在都是网络游戏的天下了,这些游戏公司是不是破产很久了?游戏机呢?是不是已经没有人玩游戏机了?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网络上搜了一下,然后我发现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Steam。当时是2009年,正值Dota风靡全国高校的时候,我却一头扎进了这个神奇的平台里。第一次打开Steam的时候,我整个人都震惊了,狂喜了:原来CS还在出,而且现在最新的版本叫做CSGO;原来生化危机还在出新的,当年的里昂已经成为了大叔;这个叫《刺客信条》的游戏好屌,这个叫《巫师》的游戏好屌,这个叫《传送门的》游戏好屌,这个叫《蝙蝠侠》的游戏好屌,这个叫《战地:叛逆连队2》的游戏好屌,这个叫《无主之地》的游戏好屌…
我一度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们一样,在玩Dota和《魔兽世界》,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错了, Dota和《魔兽世界》只是他们茫茫多游戏库里的其中一种选择而已。后来深入了解后,我知道了PC上的三大平台Steam、Uplay和Orange,知道了索尼、微软和任天堂还在出游戏机。
同时我也知道了,之前和一个游戏从业者聊天时,他的那句“你玩的只是这些游戏么”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选择回到了原点
毕业后工作的这几年里,我依次购入了Xbox360、XboxOne、PS4和Switch,在这些平台里玩了数不清的游戏作品——是的,我更倾向于将它们称作“游戏作品”而不是“单机游戏”,现在的游戏作品多多少少都会带联机内容在里面,所以纯单机的游戏已经很少了。
第一次看到PS4的开机画面时,仿佛回到了以前玩PS的日子;手上拿着Switch,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第一次拿着GameBoy——一切仿佛像是回到了20年前,一切都像是回到了原点。
每一部游戏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下班回到家,在那有限的放松时间里,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为家族复仇,在邪马台古国探索远古秘密,在废墟里体验幸存人类为生存而自相残杀的险恶与无奈…这些作品里,也有魔法与宝剑,勇者与巨龙,王子与公主,随便拿一个出来稍加改动,都是孩子最爱听的睡前故事。
聚会的时候,如果有人说要来两把王者荣耀,我也会拿出手机来玩,这个游戏对于我来说,就是个社交游戏,也仅此而已。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怼着一个游戏不停地钻研、冲分,而且这也没办法让累了一天回到家的我放松——而且,我们都已经过了那个拿自己游戏水平向身边人炫耀的那个年纪。所以,我选择要不要玩一个游戏的标准,并不是“多不多人玩”,而是“好不好玩”。
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也算是追忆了一下自己20年来的游戏历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游戏里找到快乐,挖掘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乐趣;同时也希望,国内的游戏开发商能再次崛起,重塑20年前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