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宋(三)室内
之前的艺述加文章,我们聊到了宋代建筑的斗拱(中国古典建筑:宋(一) 斗拱 )与外部空间组合(中国古典建筑:宋(二)建筑与空间组合 ),这次,就让我来们看一看宋时期古人精致的室内安排。
提到室内,不得不说中国古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美好遐想。譬如当我们进入一间古典建筑的内部,柱子像林木一样直插向屋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时,屋顶又像覆盖下来的天空。斗拱,驼峰(横梁上的支撑构件)是浮在空中的云朵,横梁有时被做成弯型被称为月梁。大型的殿堂内带有的天花藻井,其实也是古人在模拟天空中的井宿,取其主水之意用来驱火。
“上成云气,下成山林”,中国古人关于自然与阴阳的哲学观念不断渗入在日常生活中,一栋人工建筑其实也是一方微缩的天地,而生活在其中,也将达到与自然世界的交流。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下寺 元】 山门内部 古典建筑内部,不施天花板,完全裸露内部梁架做法被称为“彻上明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浙江省宁波市保国寺 宋代藻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班牙巴塞罗那 圣家族大教堂 安东尼奥·高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882开始建设,目前还未完工。有意思的是,西方19世纪末期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大量融入了模拟自然生命的曲线,比如教堂中类似树丛的立柱与中国古典建筑林立的柱网有异曲同工之妙。
减柱与移柱
宋时期,由于古典建筑技艺已经到了成熟期,这时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诞生了”减柱”与”移柱”的手法来制造更大的室内空间。
古典建筑因为不采用墙承重结构,屋顶完全需要靠柱网层来支撑,为了使受力均匀,宋时期以前大都采取均等排列的柱网结构配合斗拱层。
【宋《营造法式》所记载的柱网排列方式被称为“点盘分槽”。左上“单槽”,左下“双槽”,右上“分心斗底槽”,右下“金箱斗底槽”。柱子都被均匀的安排在台基上。唐代一些大型殿堂也会有满堂柱的做法。】
而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均匀排列的柱网层会导致室内空间的局限化,所以古人通过改良梁架结构,来解放一部分柱子的承重需求。“减柱”即消减室内一部分柱子,“移柱”即改变一部分柱子本应存在的位置。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在传世的一些宋代建筑实例中,多为宗教性质,这种做法比较普遍。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为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重檐歇山7开间大殿,为北宋建筑代表作。殿堂柱式应用减柱造手法,殿内立柱减少,殿前回廊更加空旷神圣,便于进行奉祀活动。
【河北省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宋】(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阁最有特点的当为室内中心为安放佛经而可供旋转的转轮藏,取佛教长转法轮之意。室内通过“移柱”手法使柱子环绕,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将转轮藏烘托得更加高大。还值得注意一点是,此楼阁建筑外观虽为两层,而内部实为三层。为保持上层楼体饱满而设置暗层,其实是当时期楼阁建筑和楼阁式塔建筑的通行做法。
宅院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理学盛行,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这一时期建筑整体已不像汉唐时期有着豪劲的气魄,趋于小巧精致。文化上的内敛,造成建筑的实用性和精神内涵的展现越发重要。
与建造满足所有功能的独栋建筑不同,中国传统的以中心建筑为主的封闭院子,即庭院式住宅模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端倪。至宋,上到贵族府邸,下到平民住宅,也大多符合这种形式。但随着建筑技艺的发展,建筑的布局上也更加自由与复杂。
【乞巧图 五代 佚名】 此画描绘了一座半开放式庭院中妇女的七夕乞巧活动。重重庭院中,回廊穿插连接起亭台楼阁,室内与室外空间变换不断。
家具门窗等小木作的大发展,将宋人室内变得更加趣味和富于变化。
已步入9月的江南地区,暑气还未消散。而千年前,战乱迫使宋人南迁于临安,中原地区封闭式的建筑方式却无法面对闷热潮湿的南方,这时宋式格子门被改良,诞生了新的立面结构---被称为“落地明造”的落地格子窗。
这种做法是,建筑内外部基本不设墙面,而是在台基边缘搭建支柱,安装落地格子窗,屋顶下的檐柱与斗拱等构件被包在格子窗内。
这种结构随着四时变幻进行拆卸和安装,属于适应气候的产物。对于推崇还原真实事物的宋代画坛遗留了大量画作,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时期独特的装造风格。
【仙馆秾花图 南宋 佚名 】春天,撤掉当中的格子窗,屋檐下悬挂帘帐,凭栏赏景,花团锦簇。
【月夜看潮图 南宋 李嵩 】 夏夜,撤掉屋内屋外所有隔断,“小楼三面洒吹风”,似乎直接置身于山林水畔,增加了室内外环境的沟通。千年前的宋人就有了我们当代人居于玻璃幕墙内的全景享受。
【四景山水 秋/冬图 南宋 刘松年 】 到了冬日,檐下合围起落地明造,檐柱之间再加盖一层格子门,点上火盆,两层幕墙,足以御寒。
【荷亭对弈图 宋 赵伯啸 】 水榭与楼阁的格子窗障子外,也会加上勾栏进行防护,这与后世园林中大量出现的“美人靠”是相同的做法。
【西塘古镇中的美人靠(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建筑立面的装卸,室内在一些时节被扩展为半室外,于是隔板,卷帘与屏风逐渐取代唐代的帷幔,开始起到对室内经行分隔的作用。
【重屏绘棋图 五代 周文矩 】 屏风被放置在床或榻后面,彰显主人的地位与文化品位。
用挂帘分隔室内空间的做法,“帘卷西风”宋词人李清照的词句中有大量关于帘的意向(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宋时庭院式住宅模糊室内与室外空间的方式在东亚的一些国家还很常见。待到宋亡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和制砖技术的发展,“落地明造”渐渐消失不见。它其实也只是一种古人适应南方湿热气候的方式。
【日本“书院造”建筑风格庭院】大约12世纪日本镰仓幕府时代,模仿宋时期建筑技术,逐步推行开来,并最终于16世纪定型。
结语: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哲学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独坐小轩,凭栏远眺,人工与自然不断融合的居住方式也只是宋人思想观念所反映的一角。宋代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为后世积累下丰富的思想和技艺。留下的种种实录也使当代人感叹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明,毫无落后之感,却与我们当世的生活如此接近。发掘古人的生活,留下那些奇思妙想,应用于现在,才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