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Art Director——“艺术总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

发表于2016-10-27
评论2 6.1k浏览
文章作者:三名制-5 | 文章于2010年发表于网易博客   
这一次的名词解释对我来说压力比较大~~~因为讨论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艺术总监,无异于将我的很多同行好友包括我自己都放到手术台上进行解剖。其内容及观点毫无疑问会显得非常的敏感、尖锐以及充满针对性。但是该思考的还是要思考,该面对的必须要去面对~~~这篇文章的很多结论以后再看不一定都正确,但是敢于审视自身的这种态度我觉得应该是正确的,因此这段文字是我觉得最艰难、却也最想要写给大家的一篇。由于是想借这次机会向大家详细介绍艺术总监通常的工作内容及性质,所以也会顺带提到很多其它相关工作岗位(例如Producer“制作人”、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Art Associate“艺术助理”...等等)的介绍。对于很多想进入这些相关行业,但是又不太了解具体运作方式的朋友来说,这篇文章也许可以让你更早更准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少走一些弯路吧~~~

谈到一个公司的“艺术总监”,大家通常觉得他应该符合哪些条件才算够资格?应该是所有画家中画得最好的?还是从业时间最长的?亦或是在同事与老板中间最会做人的?......OK,我要说的是这三条都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依次序来说第一条(最能画)错得最离谱,对团队的害处亦是最大;第二条(资格老)比较无害,但依然不正确;第三条(会做人)勉强靠谱,但是离称职还差很大一截......是不是感觉很颠覆?一般来说国内的美术团队通行的总监选择标准应该是“尽量找这一行里面最有名最牛X的高手,找不到的话就尽量选干这行最久、参与过项目最多的,实在都没有的话至少选一个会讲话、能安抚大家情绪、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家伙”对不对?那么我就先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通常国际通行的艺术总监的工作性质与职权范围,然后再从大家习惯的这几条选择标准逐一掰开来谈谈,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所谓艺术总监,其实并不是画家或设计师中的技术骨干,那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深艺术家、艺术顾问、艺术指导等等各种头衔,但是绝不可以是总监。在工艺品和绘画、漫画等工作还是在工作室里小规模生产的时候,是不需要艺术总监这么一个职务的。由于通常产量不大,所以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由一位或几位技术纯熟经验丰富的Master或者senior(根据行业不同可称为前辈、师父、工头或主创等等),带领一批junior(同样会有助理、学徒、副手等不同的称谓)进行创作。由于通常客户下订单都是因为欣赏招牌师傅的作品,所以这些工作室最大的功能,就在尽可能不走样的前提下,大量地复制出那些前辈师傅的个人风格。既然大家都是在一间屋子里工作,那么师傅随时也可以看见所有人的工作,并对觉得不符合自己标准的手法提出指正。这个时候师傅的角色虽然说很像总监,但是倒不如说更接近于是一位老师,将自己的手法传授给年轻的后辈们。之后徒弟中优秀的人才会慢慢的拥有自己的作品知名度(通常都是由师傅来推荐,太强出头的新人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前辈),这个时候也就会开始有客户针对他风格下订单。于是他们也开始需要自己的帮手,由此完成了从徒弟晋升为师傅的历程。之后他可能会选择另立门户或是成为工作室的骨干甚至接班人——很多故事里,要成为师傅的接班人都会要娶师傅的女儿,因为师父自己有儿子的话是不会轮到徒弟来继承的(笑)——但是这只是典型的学徒制雇佣关系,总监这个概念在这种体制里是完全不存在的。

但是当一个工作室决定把自己的规模变更大一些的时候,就会面临师傅一个人顾不过来,而导致整体质量下降的严重问题。这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在众多学徒中挑选出几位技能、口才都较能服众者,充当代理师傅的职责监督大家生产,而这些“大师兄”们其实就是最初意义上的监督(通常称为监工、监制等)。但是由于整个团队的招牌依然是师傅的风格,所以监督的职责主要还是传达师傅的创作理念以及手法,确保大家都能够尽量精确地拷贝师傅的作品。由于弟子们所做的工作只属于机械模仿,因此在艺术层面上的创新和设计部分,通常都只有师傅自己有能力完成——这样一旦等到由徒弟升级成二代师傅以后,就很有可能会有某种手艺连续传承几百年一点儿不走样的事情出现——。所以说这种大作坊里面的监督只能称之为“技术总监”(或称生产总监等),还不能说是“艺术总监”。只有等到这个团队的规模更加庞大,大到有很多人都在从事创新和设计工作的时候,才有必要有一个人来监督这些人的创作工作,而这个才能称之为“艺术总监”

顾名思义,“艺术总监”监督的是“艺术创作”这个部分,而不是“生产技术”(否则就应该是技术总监)。那么,“艺术创作”是可以被监督的吗?听上去好像很困难对不对~~~毕竟生产工艺的量化标准比较容易制定和监控,而艺术手法和风格似乎很难界定好坏标准不是吗?其实正因为难以准确界定艺术作品的质量标准,才需要一位熟悉市场和客户的监督者,来保护我们的艺术家不至于把才华和精力都浪费在盲目的风格试探上面。我这样打一个比方好了,例如一家公司服务于很多风格迥异的国际一线公司创作概念设计和宣传画、玩具周边设计等等作品。毫无疑问这些成名已久的客户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偏好、沟通方式以及技术要求,试想我有没有可能让CAH每一位画家去记住每一家客户的口味和习惯呢?最有效率的,当然是选一个人出来,专门花时间去把市面上的正流行的主流美术风格,以及各大公司的风格、爱好、评判标准都琢磨透,然后在画家创作的时候告诉他们哪些会是客户喜欢的,而哪些肯定没有办法通过。通常总监不需要告诉画家什么是该做的,而是只需指出画家什么是不该做的就行了。总监更多的时候就像是自然保护区的铁丝网,在他划定的范围里你怎么样发挥都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外就很危险了,很有可能会一直修改一直就是通不过。所以画家和艺术总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师徒关系的那种,总监应该就创作手法为你做出任何示范,他要做的只是告诉你这个可以了,那个还不够就行了。把一张作品画好看应该是画家分内的事情,让作品符合客户的要求才是总监要帮助画家做到的事~~~如果你的艺术总监不断的跟你强调什么样的创作手法或艺术风格才是王道之类的话,他也许是为你好,但是那其实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一位称职的艺术总监当然可以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但是当他在行使艺术总监的职责的时候,应该要克制住自己作为艺术家那一面的创作冲动,把发挥的机会留给画家。不然的话,也许最终的结果会让他自己比较满意,但是他已经把其他人的创造热情和锻炼机会全部扼杀了。同时他得到的也只是一批别人对他心不甘情不愿的模仿之作,水平能高到哪里去你应该能估计得到。这种以牺牲弱势个体利益来换得集体和精英特权阶级的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比较符合日本人的普世价值观的,因此在日本的动画和游戏公司中被最早普遍采用。而这种架构在通过韩国公司、台湾公司到内地公司的层层山寨之后,已经变成了亚洲娱乐文化产业的标准模板,不管你跑到哪一家公司去结果都差不多。问题是中国人与日韩国民不同,是属于比较强调自我存在价值、集体合作意识相对较差的类型。所以当他们发现原来公司的艺术总监就是自己出人头地的最大障碍,那么在能力上去了之后通常会选择在第一时间跳槽离去,直到有一天自己跳来跳去也跳成总监了为止~~~~~~~~~这就是把公司当作坊管理的恶果。如何让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有效地为项目发挥出120%的能量,而不是统统成为自己的劣质翻版,这才是一位合格的艺术总监份内的工作~~~~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