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互动:能把“虚拟”变成“现实”才是好VR

发表于2016-08-10
评论0 1.5k浏览
惊梦互动

  今年以来VR热潮席卷全球,涌现无数VR产品抢滩消费市场,但与此同时厂商们将原定上市的VR产品大幅延期的“跳票”事件也层出不穷,就连索尼、HTC以及FaceBook旗下的Oculus等大牌厂商也未能幸免。这令人忍不住追问:VR行业究竟怎么了?
  “虚拟现实最难的是把’虚拟’变成’现实’,能实施落地的才是好项目。”2016 China Joy上,参展的VR大型体验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惊梦互动创始人李智一语道破VR项目频繁跳票背后的真相。

一、厂商“跳票”有苦难言: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


  随着各路资本的强势注入,VR应用场景迅速从军用市场扩展到企业级市场,再到大众级市场,深入游戏、影视、建筑、教育、设计、医疗、展览等众多领域。
  然而,资本的支持与媒体的热捧都掩盖不了VR产品和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
  今年6月16日,索尼以“产品供应紧张”为由,宣布将原定的上半年上市发售的PlayStation VR发售时间推迟到年底10月13日,这已经不是这款产品第一次跳票了。事实上,放眼整个VR领域,跳票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各路VR厂商、游戏商、服务提供商似乎跳票成瘾,以至于被不少消费者调侃为“一言不合就跳票”。
  厂商频繁跳票背后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也正是目前牵制VR行业发展的命门:技术瓶颈。在VR技术尚未成熟的当下过快进行商业化落地,一方面导致研发成本过高,项目的投资回报偏低,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着产品开发进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迎合资本热潮匆匆上马的VR项目,很容易胎死腹中。跳票还算是好的,只要别最后出不来产品就行。”

二、定位解决方案成本居高不下,VR体验馆发展受阻


  在中国市场上VR的商业化运营似乎走出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四处落地开花的VR体验馆。在这一细分领域,技术瓶颈与成本问题同样存在。
  VR大型体验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惊梦互动创始人李智表示,“以VR空间定位技术为例,目前国内能提供大范围多人交互的公司不足4%,但是成本都太高,致使项目无法落地。”
  VR空间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技术,可以让体验者的实际动作和游戏内保持一致(动作捕捉),这样体验者就不会因为肢体和视力运动不一致而造成眩晕症。用户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体验,沉浸感会更强。
  据笔者了解,国内一个100平米的VR体验馆,Optitrack光学定位方案价位大概在60万左右,且定位容易受到障碍物影响;而HTC提供的Light House方案只能在25平米的范围内供一人使用,其更适用于家庭客厅,而无法支撑需要接待大量客流的VR旅游、VR购房、VR体验馆等项目,这些都成了不少投资人对此类项目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试想,如果你想开一家VR体验馆,或者作为投资人你想投资一个VR项目,它的技术成本太高,高到明显超过预期收益,你还会考虑吗?”北京某投资公司某高管称。

三、技术创新压缩成本,助力VR体验馆发展
  可以说,能否克服技术瓶颈,实现合理的成本控制,决定了VR体验馆的项目可行性与投资回报。
  “技术实现难度虽然大,但不是最困难的部分,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技术商业化,我们团队的目标就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多人线下VR体验馆解决方案。”惊梦互动研发总监李立表示。
  IMU+UWB技术就是惯性测量和超宽带技术的结合。整个解决方案主要由场景角落的数个基站(展会采用的是八基站方案)和场景中的定位标签完成基础定位,在标签上加入了IMU信息进行惯性数据的计算,再使用惯性数据与UWB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实现精准定位。在实现相同面积场景情况下,IMU+UWB方案只有十分之一于光学的价格,每100平米场馆报价不足10万,单系统范围可以覆盖到1000平米,能容纳40个人。这意味着例如VR体验馆、VR旅游、VR互动游戏等需要大量定位技术的项目,有了更低的进驻门槛与更高的盈利空间。
腾讯GAD-VR交流群:476511561VR用户交流群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