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虚拟现实负责人:VR不会迎来第二次寒冬
谷歌虚拟现实业务主管克雷-巴沃日前对VR技术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示VR寒冬不会再来第二次,以及他在VR方面会采取的发展措施。
平民路线
谈到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热爱和执着,硅谷恐怕没有几个人比得上克雷-巴沃(Clay Bavor)。作为谷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副总裁,他一直都是这项技术的坚定支持者,甚至从十几岁时就开始着迷于此。
谷歌虚拟现实业务主管克雷-巴沃
在为谷歌开发人工显示技术的3年间,巴沃采用了平民发展模式,引入了一批基于智能手机的廉价产品,包括Cardboard眼罩和最近发布的79美元Daydream眼罩。
但今天,他却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新的举措,将带领该公司突围廉价虚拟现实领域,迈向高端市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款独立眼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款内置手机的Daydream眼罩,但这部“手机”专门针对虚拟现实进行过优化。
谷歌还在高通的帮助下开发了一款原型“参考模型”,联想和HTC VIVE都将在今后几个月发布外观更漂亮的商用版本。这款产品的价格可能在500美元左右——与Oculus和HTC的高端虚拟现实眼罩相似,但并不需要额外花钱购买1200美元的高端PC。
没错,只要花一份钱就够了。这些新设备的计算能力更接近手机,而非超级计算机。但谷歌I/O上宣布的一款代号为Seurat的技术,可以实现与高端系统相似的画质。
谷歌还宣布了其他消息,包括增强现实版Expedition教学应用,以及Tango手机导航系统取得的一些进步。
但真正重要的内容并未体现在巴沃的演讲中。那其实是一篇文章,巴沃计划在I/O大会上登台介绍谷歌最新的技术进步时介绍这篇文章。这不仅反映了他对这一领域的乐观情绪,还直面了整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虚拟现实热潮可能会催生不切实际的预期。
几个月来,人们一直在问他: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革命性应用究竟在哪里?大家现在之所以都在谈论增强现实,难道不是因为虚拟现实发展得不够快吗?
我们的预期的确很高。“浏览Techmeme、《连线》或TechCrunch这些网站,很难避开关于虚拟现实将在短期解决所有已知问题的预测,去年上半年尤其如此。”巴沃说。这些技术似乎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他们被追捧为下一个计算平台。目前为止,人们都对其寄予厚望。
巴沃在一篇2800单词的长文中回应了这些关于他所谓的“沉浸式计算”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一番鼓舞士气的言论,反映了巴沃对虚拟现实的一贯热情。事实上,他表示,谷歌仍在大举投资这一领域,他所在的部门有“好几百人”在努力开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但巴沃还是呼吁人们保持耐心。
当前的时机的确非常有利。我们正身处一场混合现实运动之中,这种技术经历了持续多年的炒作,而且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现在终于有望看到引人入胜的结果了——即便这项技术尚未完全做好准备,但至少已经达到了引发喧嚣的程度。巴沃认为,虚拟现实运动“领先于它的滑雪板”,这势必引发雪崩。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
二次繁荣
1990年代初期,即便几乎没有人真正体验过虚拟现实,但它却仍然成为了一项广受关注的技术。很多文章都宣称虚拟现实将成为“未来之星”。各种各样与之有关的书籍也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也开始研发这项技术,最著名的就是3D图形公司AutoDesk。大家都认为这将引发下一轮革命。
但突然之间,这种眼罩却归于沉寂。当时的虚拟现实产品价格太贵,电脑速度太慢。由于系统延迟,导致人们头晕目眩,甚至恶心呕吐。所以,文章没了,投资也没了。之后便进入了漫长的“虚拟现实寒冬”。在那段时间里,人们几乎都将这项技术遗忘。之后的互联网浪潮以及手机和社交网络浪潮转移了人们的视线。
但到了2010年,当帕尔默-拉吉(Palmer Luckey)组装了一个眼罩,并展示出如何利用性能强大的电脑解决最初的虚拟现实泡沫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后,投资者和业内人士的热情被再度点燃。到了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拉吉的Oculus,繁荣正式确立。
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参与到第二轮虚拟现实热潮中,每一家公司都在追求各自的使命。Facebook认为它是未来的社交平台,微软则重点关注工作效率。虽然苹果尚未承认,但人们普遍认为它的确在开发某种增强现实产品。倘若如此,无论苹果有何计划,该公司肯定都会听到他们宣扬这项技术终于走上正轨。
在巴沃的领导下,谷歌也开始宣扬“平民虚拟现实”这样一个口号。2014年推出的Cardboard堪称一大亮点,它大幅降低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门槛,《纽约时报》甚至向周末版的订户免费赠送这种眼罩。
最聪明的在于,这款产品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不必戴在头上,而是可以像望远镜一样放在眼前。它传递出一条信息:虚拟现实是一种值得体验的有趣技术,未必非要等到未来才能体验。“由于没有太多办法,所以必须达到几乎免费的程度才行。”巴沃说。
对巴沃来说,这种平民路线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是必要之举。原因在于,即便是沉浸感更强的高端虚拟现实眼罩也尚未达到可以令数百万用户满意的性价比。“我们能否开发一种售价2000美元而且效果惊人的产品?”他问道,“当然能,我们实验室里就有,但尝试和推广这样的产品没有意义。”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明太多有助于虚拟现实达到预期的技术,因而也就无法成为主流的娱乐、通讯和计算平台。巴沃在博客中直言不讳地写道:“一切都需要改进。”
按照他的说法,目前的虚拟现实只是用智能手机零件拼凑起来的解决方案。“这就像用自行车或汽车零件造飞机一样。”他写道。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都在主动开展研发,有望开发更好的显示器、专用的芯片,甚至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机器与人脑的互动,以便让数字内容看起来像物理世界一样逼真。不仅如此,最好还要像太阳镜一样轻便。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甚至10年时间。
与此同时,人们最近似乎对虚拟现实有所失望。虚拟现实产品的实际销量并不如意。尽管Facebook展示的社交虚拟现实未来前景令人神往,但该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已经对Oculus的表现感到失望,甚至撤换了他们的管理层。(扎克伯格为这项技术制定了10年愿景,他也呼吁人们保持耐心。)
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已经拥抱了虚拟现实技术,但影片制作商仍在摸索如何通过这种新的媒介讲好故事。沉浸式计算领域最令人兴奋的公司当属Magic Leap,这家神秘公司获得了谷歌等公司的巨额投资。有报道称,他们在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不仅如此,虽然我们看到虚拟现实游戏和软件的很多刺激体验,但尚未出现一款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没错,这的确是一个具有魔法效果的眼罩,当你从里面看到悬崖之巅的景象时简直就像身临其境一样,甚至会害怕得浑身发抖。但要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恐怕还要等待很久。
但这没有关系。巴沃对比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过程:第一款手机大约在30年前就出现了,用了差不多20年时间才进化出iPhone,最终在10年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离不开智能手机的世界。(当然,第一代大哥大出现时,人们只是对这个古怪而又昂贵的东西充满好奇,但没有人认为它能改变我们的工作和文化。)
巴沃表示,想要全面普及,谷歌和其他公司就需要减少虚拟现实的设置和使用过程中的摩擦,提升核心技术,还要拓宽开发者所能提供的体验范围。很显然,独立眼罩可以带来便利,因为你不必再把手机当做虚拟现实设备。
“你不需要再给它配备手机,也不需要PC,不用跟任何东西相连。”他在早期演示过程中对我说,“使用虚拟现实所需的所有东西都在眼罩里面。”由于这款产品并没有把手机安装在里面,所以重量分配得更加均匀,感觉也更舒服。
说实话,把手机当做虚拟现实引擎,然后放在一个不舒服的眼罩里面使用,的确令人痛苦不堪。有了这款独立的设备,你只要按下按钮,即可在虚拟现实中随意漫步。
当我在谷歌总部测试这款产品时——这比最终的商用版本笨重一些——发现实际体验的确比Daydream眼罩和基于Oculus技术的三星Gear更流畅。巴沃表示,秘诀源自一项被谷歌称作WorldSense的技术——它可以用极低的延迟率追踪头部运动,不仅可以提升灵活性,还能让你在虚拟场景中随意走动。
谷歌还开发了一些有趣的图像技术,弥补计算能力上的不足。该公司的Seurat技术使用一种计算技巧大幅缩短了某些物体的渲染时间,从几个小时缩短到几毫秒。事实上,当我本周早些时候测试这项技术时,我所体验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场景跟高端虚拟现实眼罩非常接近。
谷歌工程师对我说,由卢卡斯电影公司渲染的原版高清场景包含5000万个三角形,即便是性能强大的PC也难以处理。而经过Seurat优化之后,却只剩下7万个三角形,因此可以轻易在Daydream移动平台上运行。
看好增强现实
谷歌还很看好增强现实。巴沃完全不认为这两种技术互为敌人,相反,他觉得这是同一场沉浸式计算浪潮的两个变种。他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法来描述二者的差异:“虚拟现实可以让你置身任何地方;增强现实则能为你带来任何东西。”但从本质上讲,这些工具都很相似——这两种技术的目的都是让你的大脑感受到实际上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
“虚拟现实相当于把增强现实的灯关上了。”Tango工程总监乔尼-李(Jonny Lee)说。Tango可以通过三角定位精确判断物体的位置。谷歌称之为“视觉定位服务”(VPS),相当于一种室内GPS。VPS可以绘制室内地图,并实时确定移动设备在地图中的位置。GPS可以告诉你如何前往一家博物馆,VPS则可以告诉你某件艺术作品究竟在画廊的哪个位置。
乔尼-李曾经参与微软Kinect项目的开发,他一直都对空间感知计算情有独钟。“有朝一日,手机、可穿戴设备和无人机都可以理解物理空间。”他说。与室内动态地图结合后,Tango便可对你的摄像头里呈现的图像进行增强,并在图像上配以虚拟标签、笔记和其他注释。(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独立虚拟现实眼罩使用的WolrdSense追踪技术就使用了Tango的地图绘制技术。)
谷歌已经预先绘制了多家Lowe's门店的室内地图,方便店员跟着虚拟箭头的指引穿过走廊和货架,最终寻找螺丝帽的位置。系统还会在螺丝帽所在的容器上面添加虚拟标签,以便精确定位。
据报道,Tango还可以带你畅游底特律艺术馆。但由于Tango目前只能兼容一部联想手机,今年夏天还将兼容华硕ZenFone AR手机,所以目前还只处于演示阶段,远远没有普及。
我还喜欢Expeditions AR。虚拟现实版Expeditions使用Cardboard让学生可以共同体验由老师控制的虚拟现实旅程,而增强现实版Expeditions则可以把手机放在自拍杆上,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研究各种虚拟物品——包括行星、DNA链或罗马斗兽场。但与当今的多数技术一样,这种演示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我的兴趣,让我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具体到这项技术,我想到的是把虚拟物品变成真人——例如,可以是特邀讲师、生病的同学,甚至有可能让马友友来给孩子们上大提琴课。
这就是当今的沉浸式计算:尽管它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总是忍不住把现在的技术与它未来可能的样子进行对比。能有一台独立设备确实很酷,但毕竟不是用隐形眼镜来展示另一个世界。
不会迎来二次寒冬
事实上,巴沃的身边就存在这样一种因为被寄予厚望而遭到捧杀的产品。没错,我说的就是谷歌眼镜,也就是那款已经快要被人遗忘的可穿戴设备。“它的想法没错,”巴沃说,“但在未来前景和目前的技术之间出现了错配——可能有点用力过猛。”
他还认为,由于谷歌开发这款产品时“闭门造车”的时间过长,因而没有想到当人们真的使用这款设备时产生的反作用。“我在领导这个团队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过程中一直遵守一条准则:要通过开发过程充分学习,还要让真正的用户使用真正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吸取经验。”他说。
与此同时,巴沃还是让人们保持耐心。“我希望人们能知道这需要一些时间。”他说,“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必须理解这一切的发展速度。”
巴沃坚信,最终的回报值得他们为此付出。几年来,巴沃一直在讨论他所谓的“可能性黑洞”。这听起来有点像反乌托邦主义。但他的意思是说,这就像传统的冒险游戏一样,每个走廊里都有可能找到惊喜。
巴沃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沉浸式计算将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普及,有朝一日将变成像今天的手机一样重要的东西。他相信,这可以改变谷歌传递信息的方式。人们不禁可以获得谷歌提供的海啸信息,甚至还可以通过谷歌街景(到那时候可能成为“谷歌参观”)来“体验”海啸。
另外,他和他的同事仍然认为,这些产品将变成像PC、图形界面和手机一样的日常用品。“这将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谷歌沉浸式设计总监乔-维利(Jon Wiley)说。
巴沃不认为短期的猛烈预期会引发第二场虚拟现实寒冬。“1990年代的人们对虚拟现实满怀热情,但我不认为有人见过真正革命性的虚拟现实体验。”他说,“如今已经跨过了那个阶段。人们的热情跟90年代相似,但底层技术已经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