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征文大赛】VR的世界没有黑科技!
发表于2016-11-20
VR的世界没有黑科技!
--------------------简述国产VR设备
2016年一定可以算是真正的VR元年,在这一年内,真·VR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三大VR设备全部都发售了面向消费者的正式版本,HTC Vive,Oculus CV1和PlayStation VR。
但是反观2016,乃至更前的2015年,VR这个概念早都在国内被吵的火热了。基本上是家有头有脸的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家的VR设备/计划,更有无数的不知名的小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而且贩售的VR设备价格通常不超过200元。一时间,感觉VR大有在国内向普通消费者普及之势!这个狂热也可以反映在我国向来不理性的股市之上,似乎是个上市公司只要公布自己进军VR了,股价便可一飞冲天。
那么,VR这个作为几年前在国内还如同“黑科技”一般的设备,是否真的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吗?国产众多大小厂商是都在一夜之间过得了传说的黑科技加持了??
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
其实稍微对VR有所关注、了解的人大都提的这出几个概念:20毫秒、90帧、OLED屏幕、90度视场角、空间定位,还有眩晕、分辨率等。这些都是这些年顶尖的VR研发公司,甚至是全产业链所花费巨额的经费和技术力努力攻克的。这些概念每一个都对VR设备有着至关重大的影响。
20毫秒指的是VR设备显示画面的延迟不能超过20ms,否则会导致使用者眩晕。这个概念是此波VR热潮的掀起者Oculus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目前已经得到了行业的公认;
90帧的概念亦是如此,如果画面帧率不足90帧,则玩家会感到画面的不流畅,进而影响沉浸感,带来眩晕等一系列的问题;
OLED屏幕则是保证20毫秒、90帧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液晶屏更容易在小尺寸做到更高的分辨率,但是液晶屏幕固有的延迟,一方面会造成拖影,还会影响延迟时间,同时刷新率也上不去。这就是为什么VIVE、CV1、PS VR三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OLED屏幕的原因:响应速度快、低余辉;
90度视场角是保证最基本的VR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基本,过窄的视场角会导致用户在使用设备时看到明显的方形/圆形边界,严重影响VR体验(这方面大部分国产厂家的便宜设备还是可以达标的);
空间定位,则是保证用户在空间内进行移动时,VR设备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获得玩家在空间内的移动信息,而不仅仅是以颈部为支点的头部运动情况,可以允许玩家自行移动并持续对玩家进行定位,是从根本上解决眩晕问题的关键之一;
至于分辨率这只是个最基本的参数,手机盒子类设备自身无屏幕,只能依靠手机,在此不再赘述,眩晕的问题, 除了硬件设备,还牵扯到移动方式,场景设计等问题,也先不详述。
根据上面这些关键的概念来衡量目前公认的三大VR设备,可以看到,其每一个方面都是过关的,而国内设备呢?(这里都不用考虑开发者号召力和生态建设的问题)
国内的厂家做出来的产品,基本没有一家具有完备的空间追踪定位能力不说,还通常在关键指标上遮遮掩掩,只要有某一方面突出就大肆宣传,但实则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
为了严谨起见,我先说一下空间定位。
首先,手机盒子类设备,是根本不具有除头部运动以外的定位功能的。就算是更高端一点的一体机也是同样(受限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一体机内通常集成的也就是手机级别的处理系统)。(Google的Project Tango、Oculus新展示的无线概念机原型、微软的Hololens算是在这块有了突破,但这些设备远没有下放到一般国产厂家可以触及的地步,而且成本也不是几百元售价的设备所能承受的)。
值得庆幸的是,HTC Vive的主要技术提供者Valve公开了他们的Lighthouse定位系统,所以,有点追求的国产厂商有可以拿来用的非常优秀的定位解决方案了(但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相关产品)。
国产设备中,之前唯一能见到的,有自己在做定位系统的就有这么一家:某铂S1,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是三大家里定位最弱的PS VR的拙劣模仿者……
再说事关重大的20ms延迟、90帧、分辨率等直接与屏幕相关的参数,这个是影响VR体验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国内的厂家,除了大朋的个别几款设备以外,基本没有哪个国内VR厂家的设备是使用OLED屏幕的,统统是液晶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通常在屏幕材质上闭口不谈的原因。而用了液晶屏,通常在延迟上就会耍点小手段了,用屏幕相应延迟冒充的有之,用陀螺仪延迟冒充的亦有之;90帧的概念也同样,虽然液晶的帧率不是说完全上不去,但是,小尺寸高分辨率的液晶屏刷新率确实普遍不高,就是强行高上去了,拖影也是液晶的原罪。
但是液晶也有好处,就是容易做到更高的分辨率,同时也是RGB的子像素排列(这就轮到OLED屏幕在痛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没有什么积累的小厂率先做出4K分辨率的VR头盔并大肆宣传,但是屏幕刷新率等重要参数你却在官方上怎么都找不到。黑科技是不存在的!
这么详细的参数,为何独独缺失了屏幕刷新率呢?
其实,归根结底,国产厂家不用OLED屏幕,成本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小尺寸高分辨率OLED屏幕的厂家主要就三星和索尼两家。索尼基本不外卖,三星则是好货都自己留着,烂货卖不卖你还要看心情。所以国产厂家还是被卡着脖子呢(最关键的部件造不了,只能受制于人)
最后再说一个视场角的问题,这个前面也提到过,国产的便宜手机盒子也通常不会不及格。但这个却涉及到打着VR擦边球的另一类头戴显示设备的问题,同时也能辅证我前面的观点。那就是以Sony HMZ系列头戴显示器为蓝本的个别国产纯头戴显示器。犯到此点的有深圳某著名柔性显示屏厂家推出的Royole-x、某hi镜等。
这类设备的特点都是,号称屏幕具有超高的像素密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却如同索尼已经暂停的HMZ头显一样,屏幕细腻(dpi足够高),但是视场角很小,通常只有30度上下,作为私人观影设备足够了,但是作为VR设备,则明显不及格。这个各位读者也可以自行上上述产品官网看看,是不是找不到重要指标之一“视场角”的参数啊(科科)。另外,题外话,黑科技是不存在的,他们这些个厂家当然也自己制造不了这么高分辨率的OLED屏幕,这个屏幕参数都和索尼的一致,从哪采购的就不用我明说了吧……
这两个我就不贴他们官方给出的参数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翻,看看找不找得到视场角这个参数的数据(斜眼笑
====================================================================
综上,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国内VR的繁荣,实在是一个虚假的繁荣,在硬件上扎扎实实的科技都是掌握在扎扎实实有基础的选手手里,国内选手基本都是内力空虚。科技都没修满,更遑论黑科技了!
在此,我想引用某行业大牛的话说:“VR设备想要普及,首先必须成为人们所渴望的设备。"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出体验足够优秀的设备,吸引到人们心驰神往!如果都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这种粗制滥造的产品,给消费者一个不及格的体验,那么热炒VR的概念,恐怕只会让消费者对VR体验失望,是对整个VR环境的一个伤害。
但是,黑科技的不存在,并不代表者在VR这个市场上国内就没有机会了,VR除去硬件设备,内容方面更是一个巨大的视场,而且不存在黑科技的门槛,有的只是用心与否的区别,海阔凭鱼跃,何必去趟这个现在还是负分的硬件的浑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