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款知名VR设备评测:HTC Vive/Oculus Rift/三星Gear VR/LG VR/大朋VR/暴风/Cardboard
即便你没有大把的预算购置VR装备,那么我们也不建议你去花少量的钱去购买一些所谓的入门级VR产品,在编辑们几周体验后所得出的结论,HTC Vive和Oculus Rift CV1就是今年最入门的VR体验设备,而一些所谓的国产性价比产品,完全就是在挂着VR伪高端的外表,来骗取对新兴科技品感冒的国内消费者。
目前的VR产品共分为3类:主机端VR头显、手机端VR盒子和“高大上”的VR一体机,PC端的VR设备综合价格太高,手机端的体验又怕体验不到沉浸感,那作为消费者想要体验虚拟现实,究竟要如何对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呢?
本次中关村在线,将挑选了一些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购买的VR头显,进行一次全面分析产品的实测对比,因为VR设备的使用场景非常主观,本次横评我们将邀请多位编辑分别体验每款VR设备,从佩戴的舒适度、画面的观感、知觉沉浸等多种体验后的主观感受,为各位网友呈现最真实的体验心得,并对每项环节进行打分。
本次我们将要对比的VR设备分别是:HTC Vive、Oculus Rift CV1、三星Gear VR、LG 360 VR、大朋E2、暴风魔镜3以及谷歌cardboard,其中HTC、Oculus和大朋E2是3款PC机VR头显,LG 360 VR是手机VR头显,其余的三星Gear VR、暴风魔镜3和谷歌cardboard是3款手机VR盒子,共计7款3类VR设备。由于VR一体机在本文撰写期间没有一款上架发售,所以对VR一体机的机能如何本文先不做讨论。
首先我们将从产品的外观上对产品给予打分,大家都知道审美的角度都是因人而异,所以即便我们参照了众多编辑的综合意见,但最终给出的分数在读者看来依然会非常主观。因为VR产品的特性,外观并不会影响产品最终的使用体验,所以这项对比并不会进入最终的总分之中,但既然是电子消费品,工业设计就是它必不可少的一环。
与外观一同对比的还有产品的佩戴,这个环节我们将从4个维度进行对比:
1.设备的重量,虽然重量并不能全部影响产品的佩戴舒适度,但是设备越是沉重,压头感就越强,也就越需要绑带、海绵等部分的人体工学设计来进行补足。
2.设备绑带是否容易调节,佩戴后的固定程度,是否因为移动身体需要经常性的调节设备。
3.贴合面部海绵的柔软度,佩戴后是否贴合面部且舒适,设备的透气性。
4.设备的密封程度,多角度的漏光,会影响用户在体验时的沉浸感。
「HTC Vive消费者版」大家都知道,Vive在外部条件上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移动的交互方式,这也是它“麻子脸”的由来,每一个凹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感器,通过激光定位以捕捉佩戴者的动作。虽然HTC Vive的外形可能并不像他的性能那么抢眼,好在使用时你也是看不到他的凹点。
Vive的海绵厚度是本次横评的几款产品中用料最为厚实的一款,佩戴后面部的感受也是非常的舒适,这种佩戴的舒适感绝对会让你忘却掉他的“麻子脸”。虽然Vive在鼻部的留孔不小,但是在两侧海绵收尾处均流出了很大一块,很好的阻隔了漏光。并且HTC还非常贴心的在脸颊两侧的海绵上预留了眼镜镜腿的通道,让这款VR设备的泛用性进一步的提高。
HTC Vive开发者版与消费者版两款设备的对比
与开发者版不同,消费者版Vive上的数据线并不杂乱,在产品发货前,众多的数据线就已经规整的插在头显中了,并且顺着顶部的头戴捋到了头后,在安装和佩戴时都省心了不少。当然,提前安好并不代表不可更换,如果数据线损坏,用户仍然可以取下头部的挡板,自行更换各条数据线。
设备的绑带共有三处可供调节,脸颊两侧分别有两处可在佩戴后调节的绑带,头部有绑带是设备的主要支撑点,同时这条绑带还承载着头显数据线的固定,在这条绑带的前端也可撕开调节,不过因为众多线缆盘踞其上,所以在戴上头显上并不是很好调试,需要提前根据自己头型大小固定好绑带。三条绑带在头部后方汇聚成一个带孔的三角形,将设备中心点进一步扩大,很好控制了较重的HTC Vive前后的平衡。
左:Vive单头显重量509g,中:头显数据线重量375g,右:头梁上方数据线重量100g
即便Vive绑带的设计很具人体工学,贴合面部的海绵也非常柔软,但它的重量绝对算得是众多头显中最重的。抛开数据线和绑带,单是一个头显的重量就有500多克,莫不说还要加上特殊处理过的多条数据线。因为HTC Vive需要戴上头显来回走动,随便踩上几脚线缆都是家常便饭,所以HTC Vive的这捆线缆材质上乘,柔韧性和抗损度极强,好的材质也提高了线缆的重量,单单挂载头上的这部分线缆就有100克,用户在佩戴时,头部还要承担剩余线缆垂下来的重量,不过这也变向减少面部头显的单侧坠头感。
HTC Vive消费者版“全家福”
HTC Vive外观评分:
HTC Vive佩戴评分:
「Oculus Rift CV1」Oculus Rift CV1戴上之后明显轻了许多,实测Oculus Rift CV1的重量为500g,与HTC Vive相差无几,原因是在绑带两侧上的一对高品质耳机增加了整体的重量,就编辑们的体验来说,这副耳机的音质输出足以与千元级的耳机相比。
佩戴体验Oculus Rift CV1
Oculus Rift CV1不加数据线净重481g
虽然Oculus Rift CV1的正面外观非常整洁,但是头显的四周遍布了红外点,这些微型的LED红外光点和HTC Vive上的激光传感器原理相同,当用户戴上Rift CV1,这些微型的LED便开始发出红外光线,让“星座”传感器接收信号。通过红外感应器观察这些红外光电很像“星象图”,这也是“星座”传感器名字的由来。
Oculus Rift CV1传感器分布结构
Rift CV1内部的海绵可能并不如HTC Vive那样厚实绵软,但在颧骨、眉骨等部位还算贴合,可能是因为欧美人的鼻子都比较挺,所以在鼻梁处的开孔要比Vive大很多,在佩戴时完全可以从下方看到外部的环境,严重的漏光情况极大的影响了体验时的沉浸感,这点设计对于亚洲人是非常不友好的。
作为一款不能调节视距的VR头显,Rift CV1仍然无法同时佩戴眼镜,摆明了一副你不带隐性眼镜就别用的态度。要知道隐性眼镜这种产品,并不是所有近视的人都能容忍的,特别观看VR场景本身就很费眼,长时间戴着隐形眼镜观看必然会引起眼部的酸痛。
Oculus Rift CV1不可佩戴眼镜体验
Oculus Rift CV1外观评分:
Oculus Rift CV1佩戴评分:
「三星Gear VR」如果把三星Gear VR的LOGO挡住,也许你并不会觉得他与其他的手机VR盒子有什么不同。不过就是这样一款外形普通的VR设备,目前已经过了三代产品的变革,通过这几次产品迭代中我们能够看到,三星清楚的认知移动端VR重要的一环就是便携,除了VR体验的沉浸感之外,任何阻挡便携性的需求都要为其让路。
前两代Gear VR为了保证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在顶部和后部的绑带上配有几块内置橡胶的塑料板,内置的胶体可以极大的缓解头部的压力,如果从人体头部工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绝对算得上是舒适。但在手机VR上做这样的设计,一个是不方便整理,放在包里非常占空间,其次这样的舒适性也仅限于坐着佩戴,一旦躺着或者头靠在什么地方就会搁到后方的头骨。
对于一款没有线缆限制的移动端VR产品,用户的使用场景是极其宽泛的,公共车、地铁、咖啡厅、甚至是家里的浴缸,为了保证随心所欲的体验,产品的重量一定不能过重。第三代的Gear VR要比上一代更轻,实测重量为307g,在VR设备中并不算沉,但是当加上一台5寸的S6手机后,产品的总重量就升至了422g,算是仅次于PC机头显的重量了。
Gear VR的交互方式直接固定在了头显上,戴上头显后,右手触摸VR头显的右侧,就会触碰到一个触控板,可以控制方向和确定,触控板上方设有一个单独的返回键,前方是音量键的大小。对于沉浸在VR视界中的用户而言,三星Gear VR的盲眼触摸设计做的很出色,基本每个按键不需要摘下盒子观察,就能通过手指的触感断定他的功效。
三星Gear VR右侧配有触控板
三星Gear VR外观评分:
三星Gear VR佩戴评分:
「LG 360 VR」要问现今谁最是VR设备轻便化的代表,LG 360 VR一定首当其冲,因为不用放入手机,所以LG 360 VR是目前VR头显中最小巧的一款。如果说其他的移动端VR只能叫做盒子,那么LG 360 VR则可以称之为一款VR眼镜。扁平的机身加上纤细的镜腿,LG 360 VR的重量仅有100g,仅有一般常规头显的1/3。
LG 360 VR的使用方式与常规的手机VR盒子不同,无需将手机放在设备里,而是使用一根USB Type-C数据线与手机相连,由头显内部的自带的屏幕给出画面,这种成像方式与PC头显的工作原理异曲同工,所有的运算处理和优化都是在头显外部完成,只不过负责处理图像信息设备从PC变成了手机,并且不借助手机的屏幕。
与三星的Gear VR相同,LG 360 VR也采用了盲眼操控的设计思路,将头显上方的返回键突出、确定键凹陷,并且一大一小完全不会按错。头显底部的音频接口也有类似的凸起设计,但是与三星Gear VR不相同的地方是,LG 360 VR是可以通过手机屏幕来操控的,可通过在屏幕上滑动来控制方向及返回,轻击屏幕同样可作为确定。
虽然LG 360 VR因为轻便在佩戴的舒适度上面加分不少,但也正式因为过于轻薄的缘故,LG 360 VR的漏光程度堪称“360度全透”,因为采用了镜腿而并非绑带式的设计,只要头部轻轻一动,头显就会因为本身的重量而慢慢从鼻梁滑落。更别说在玩耍大型的VR游戏时,LG 360 VR可是有很大风险被佩戴者直接甩出。
LG 360 VR外观评分:
LG 360 VR佩戴评分:
「大朋E2」今年3月,大朋发布了旗下的VR一体机M2,并且同时在淘宝上发起了众筹和预订,成为了全球首个量产一体机的VR产品,但是因为产能问题,我们在横评时并未能购买到这款产品,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大朋的PC头显。
大朋E2头盔采用了这块抛光塑料材质,在刚拿到产品的时候还是美观的,但是比较容易堆积指纹和油脂,需要经常擦拭清洁头盔。
大朋E2的数据线用尼龙包裹,坚韧度和安全性自然非常高,但重量也相对较沉,线缆加上主机一共为540g,在PC头显中算是中规中矩。线缆与头盔的衔接处是在头盔的左侧而并不是正中,特别是笔者工位的机箱还是放在右侧的,在佩戴的过程中还是能感觉到左侧会比右侧稍微沉了那么一点。
头盔上方有四个通气孔,并且配有金属网,在给头显降温透气的同时,还避免让头显内部积灰。但在佩戴体验过程中,这些通气孔的漏光非常严重,只要角度合适,外部的光线会直接照直眼部,非常影响体验。
大朋E2的海绵经过特殊处理,与脸部贴合的海绵可防汗,但这一圈海绵的触感也相对较硬。大朋E2的头梁处也设计由类似HTC VIVE的走线设计,不过因为大朋E2的数据线在头盔左侧,所以即便将数据线从头梁延伸至身后,仍然会感到左右不是很协调。头梁和尾部的帮带配有皮质的衬带,这样设计是为了将主要的受力点固定在这两个区域,实际的佩戴体验也是如此,头部的这两个区域在长时间佩戴后,会有明显的压迫感。
大朋E2外观评分:
大朋E2佩戴评分:
暴风的第三代手机VR盒子产品——暴风魔镜3,相比前两代的外观设计,魔镜3的机身更加圆润,边缘弧度的设计手感不错,盒子前面板遍布了大面积的散热孔,可以帮助手机散射,在演示VR内容时手机的发热量是非常严重的。
盒子底部配有瞳距调节,视距调节则在上方正中。手机位置调节在面板内部,可实现上下、左右居中调节,盒子前端的半透明塑料保护罩虽然具有很强的科技美感,但是因为暴风魔镜需要匹配很多不同的手机型号,所以一定要在体验前调试好手机摆放的位置,否则透明的保护罩会常有漏光的现象。
暴风魔镜3在海绵的材质上与大朋E2非常近似,都是在与面部接触的表面加了一层经过防汗设计的绒布,所以表面的这层并不是很软,好在内部的海绵软度相对适中,缓解了表面层与脸部接触的不适。盒子内部的空间始终,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可以允许用户佩戴眼镜,只要不是佩戴全视线型的厚框眼镜,都可正常佩戴魔镜3。
暴风魔镜3的绑带设计与前两代的三星Gear VR近似,头梁前端一块凸起的海绵,但是头梁处的设计似乎并没有对设备起到多少的支撑,反而是头尾骨处的一条海绵带,承载了设备大部分重心的固定,从而在佩戴时头尾骨处会有较强的压迫感。
暴风魔镜3外观评分:
暴风魔镜3佩戴评分:
谷歌Cardboard,又称“纸盒子”,是目前价格最低廉的VR入门级产品,产品主要是由一组硬纸板、几篇魔力胶、一对凸透镜和一根橡皮筋儿组装而成,在不佩戴眼镜时重量仅有60g,不仅用起来十分轻便,并且设备的组装也是非常的简单。
谷歌Cardboard在盒子的左侧设有一处磁铁,但只对谷歌官方的App有效,国行版手机尚无用途,除此之外并无交互按键。
因为没有头戴的设计,所以在用户必须用手来将设备固定在眼前,在体验时还要加上手机的重量,长时间的使用下来,即便双手不同更换仍然会非常酸痛。
谷歌纸盒在与面部的贴合处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处理,所以在不舒适的同时,设备的透光显现也是十分明显了,可以说是毫无沉浸感可言,只能是作为轻度的VR体验设备。
并且因为谷歌Cardboard固定手机的方式非常简易,只是通过前后的纸板夹住手机,所以并不建议用户在这款设备上体验需要大幅移动的内容,避免因为幅度过大将手机甩出。
谷歌Cardboard外观评分:
谷歌Cardboard佩戴评分:
「对比评分小结」在设备外观的评分对比中LG 360 VR的得分最高,LG 360 VR的外形不但最为小巧轻便,相比其他VR头显佩戴后的“蠢笨”,类似传统眼镜式的设计,反而让体验者佩戴后有种科技的时尚感。
在佩戴环节得分最高的是三星Gear VR,虽然虽然HTC Vive 与Oculus Rift有着优秀的人体工学设计,但相比PC端的VR头显,手机盒子的负重感要轻便很多,在长时间的佩戴测试过后,众多体验编辑们纷纷感到PC端头显对头部有着明显的压迫感。
之所以重量最轻的LG 360 VR佩戴评分反而很低,是因为它的漏光程度实在太高,并且一直需要有一只手托在眼镜下面保持头显的位置,故佩戴体验并不理想。三星Gear VR在去掉了前两代产品的塑料帮带后,不但份量减轻,并且相比同为手机VR盒子的暴风魔镜3,三星Gear VR的佩戴感更为舒适。
在看过所有设备的横向评分后,会发现PC类VR头显的总体评分高于手机类VR盒子,虽然手机VR盒子给消费者带来了轻便、舒适、使用场景宽泛、无线舒服等等优势,但因为手机本身的画面渲染效果差,屏幕的分辨率、刷新率也相对偏低,最后再加上制作不甚精良的内容,导致了手机VR盒子的沉浸感微乎其微。如果你抱着一个对于VR领域一探究竟的态度来体验手机VR盒子,相信你最后一定会大失所望,并对这项新兴的科技品类丧失信心。
虽然PC类的VR头显品类体验良好,但是这类产品的价格也同样感人,从目前VR设备的价格来看,基本也能体现出每款设备所能带给用户的实际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如今的VR领域实不为过,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体验感最好,性能强大、内容制作也非常优质。
究竟VR设备应当如何取舍,相信看到这里的网友们一定已经心中有数了,我们本次的VR横评对比也即将结束,介于本次只是对一小部分VR热品进行了筛选,在后续我们将再次抽选近10款手机VR盒子类设备,再次为众位网友们献上这些酷玩新品的横向对比评测。
关键词推荐阅读:
虚拟现实定格画面丨里约奥运会丨Steam数据丨VR创业者心路丨
UCCVR Tango丨十年创业者谈VR丨VR芯片丨VR 梵高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