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服饰

发表于2016-05-24
评论0 1.27w浏览

  平安时代的女性服饰,基本上有三种:礼装、正式服装、亵服。顾名思义,礼装当然是公式仪式时所穿的盛装,正式服装则为后宫女官平素穿的服装,亵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装俗称十二单衣,在宫廷或贵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须接待来客,平日都穿十二单衣。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后宫众后妃及皇女,平素只穿亵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厢房睡觉,或生病请假回娘家时,才有机会换穿亵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颜色有红、青、苏方、葱绿、樱、紫、蓝、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红、青、黄、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许,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诞生或皇上行幸时,女官可以破例。
  旅游时,穿的是「壶装束」,腰上系带子,以免下摆拖地;袖子卷起来,头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馒头形笠子,本为市场叫卖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时开始,竟在贵族间流行起来。另有一种山野用笠子,四周围上透明纱。
  当时的服装既宽松又重重迭迭,女性无法显现身材线条,只得尽力在袖口、下摆、颜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绣、螺钿等装饰,呈现自己的风格及才气。女性美集中在牛车垂帘外或寝殿垂帘外的袖口、下摆重迭颜色。另一种是「袭色」,大概因养蚕及纺织技术问题,古代丝绸比现代丝绸薄,透明度约百分之十,外层配内层的颜色,正是「袭色」。种类二百多,名称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踯躅」是表红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黄、里青,「柳」是表白、里青。还有一种是上浓下淡的颜色,上面除了服装可以呈现女性美,家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寝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层是竹制垂帘,丝绸镶边。紧贴垂帘的是丝绸布帘,外侧通常有花鸟图样,里侧白色。幔帐及屏风可移动,用来隔厢房。而对女性来说,扇子最重要,不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灯台、灯笼、脂蠋、篝火。灯台是竹竿顶有个小盘子,盘子上有三脚铁环,铁环上搁油器,倒油,置灯芯,点燃。灯笼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种,材料是石、竹、木、铁等等,四周用纱布或纸围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圆形松木,长一尺五寸,直径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涂上菜油,烘干,手持部分卷纸,室内专用。室外则用火把。篝火是铁笼内放松木,点燃,庭院专用。
  交通工具是牛车。种类很多,但各种牛车均有贵贱之别,无法随意挑选。乘坐牛车时,后方上车,前方下车。单独一人乘坐时,靠左侧、面向右侧;两人以上乘坐时,前方右侧及后方左侧是上座。因背对左右两侧相对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辆牛车,男子应坐右侧,女子则坐左侧。
  此外,平安时代与现代一样,无论朝廷或民间,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这天,不仅装束,所有家具与室内装饰都要更换。

元服

  即男子的成人式。在仪式中将象征男孩子的“角发”解开,改成大人的发型,生平第一次戴上“冠”。元服者被称为“冠者”,为他戴冠的人被称为“引入大臣(ひきぃれのぉとど)”,亦即“加冠役”,与女子裳着时的“腰结役”相同,都是成人式主角将来重要的靠山。


女性的正装——裳唐衣(全图)  在重叠的几层“挂”(衣字旁的)上罩上“裳”和“唐衣”,这便是高贵的女性及服务于内里(即大内)的女官们所穿的正装。
  在“单”上套一层又一层的“挂”,就是后世所俗称为“十二单”的穿法。而在平常穿的“小挂”上添“裳”和“唐衣”,这在平安时代的正式名称就是“裳唐衣的装束”,是贵族女性们极为隆重的装束了。
  装束的构成,是依从上至下“唐衣”—“裳”—“表着”—“打衣”—“重ね挂(五つ衣)”—“单”—“绯绔(衣字旁的绔)”的顺序。手中还须持一把桧扇。唐衣及挂等的颜色,是根据季节、用途、年龄等来选择的。


男孩子的衣装  贵族儿童的服装就是大人衣裳的简略形。
  总角:将发中分,在耳际扎起,各自束成圆环状,垂于耳下。这种发型是少年所特有的,做“童殿上”时(在宫中见习礼仪)也是梳这种发型,再穿上“阙腋袍”。
  括绔:长至脚脖处的儿童用的绔。有时不用绔,而是穿“指贯”(即底部穿了绳子,在脚脖处扎起来的绔)
  直衣:儿童用的尺寸缩小了的直衣,没有颜色的限制,多用鲜艳浓重的色彩。


女孩子的衣装  把成人女性穿的“挂”裙裾裁短,就是女童所穿的“ぁこめ”(衣字旁加个“日”字)。此外女童的衣装还有“细长”、“汗衫”等。女孩子是从8岁开始留长发 。
  ぁこめ:与“单”形状相同,穿在上衣和下着(单)之间。
  绔:已婚女性穿的是“绯”色,未婚女性穿“葡萄染”。
  振分发:左右分开,垂至脖颈,长度在胸前左右的儿童发型。(男女通用)


日常衣着
  穿上单和绔之后,再套上几枚挂,这就是贵族女性的常服。把十二单的裳和唐衣去掉后,在表着上穿“小挂”,便成了略装。夏天以另一层单来代替挂,套在单上;冬天则在挂里絮上薄棉御寒,以此来适应温度的变化。
  单:要考虑好和挂的颜色搭配再选择。一般都是白色的,和五つ衣搭配有时会用红色或蓝色等。
  挂:做的比身丈要长一些,质地是绫或其他织品,里子用平绢。夏装用较薄的材料来制作。


武官的正装——束带、阙腋袍  武官们担任宫城警备及行幸的护卫等工作,所以他们的装束相对于文官来说更便于行动。和文官不同,武官袍的两腋处是开放式的,而且裾更长,活动时折叠起来,以束带别在腰间。左腰处悬着太刀,背负盛箭用的“平胡箓”。
  卷缨冠:武官用的冠。将缨卷起,用细金属圈将黑色的马尾毛编成放射状装饰在左右


贵族的日常衣着——直衣  直衣是天皇及公卿们的日常衣着,除了禁色及象征位阶的颜色之外可自由选择颜色。平常是戴着乌帽子,手持折扇,在比较郑重的场合则是戴冠,直衣还要配“下覆”。直衣本是在私邸时穿的,但像源氏那样的位高权重者以直衣的形象参内也是被允许的。
  直衣:夏天以“罗”来裁制,通常年轻人穿“二蓝”,壮年穿“缥”(浅蓝)色。年龄及地位越高颜色越淡
  帖纸:将和纸等对折揣入怀中,可以用来写和歌的随笔,也可以像今天的面巾纸一样使用
  乌帽子:成人的男性贵族所戴之物,没有身份及文武的区别。11世纪前后分化为“立乌帽子”及“风折乌帽子”两种
  蝙蝠:是在竹骨上只贴一面纸的夏天用的扇因展开后形似蝙蝠而得名
  指贯:是一种在末端结入“括绪”(细绳)的绔。质地用绢,做得相当宽松


文官的正装——束带  束带是男性贵族参内(在内里出勤)时的职业装。根据位阶不同,束带的颜色、纹样、质地也不同。一位至四位是黑色,五位是绯色,六位是蓝色。根据衣装的颜色,地位的高低一目了然。
  笏:笏是持在右手中的细长的板,原是作以正威严之用。举行仪式等时候把相关的备忘录写在笏纸上,贴在笏的里侧
  笄:定冠的簪子
  垂缨冠:文官用的冠。武官穿“衣冠”及“冠直衣”时也会戴它
  缝腋袍:文官或武官的高位者所用之袍。腋下缝起,尾端带着“襕”
  襕:指衣服前身尾端处所连带的横裂部,是缝腋的束带独有的特征。襕的左右突出部分叫做“蚁先”
  浅沓:用涂过漆的桐木做成,内底垫着“沓敷”,配着白袜穿


有关于袭(整套衣装)的配色  将四季的缤纷色彩体现在五つ衣上,这是平安时期流行的黄金定律。贵族女子们把草花的颜色移至自身的重重衣装,尽可能地表现出季节感。先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搭配着季节选颜色才是重点。“にぉぃ”是指同一色系从下至上越来越浓重的配色方法;而“薄样”的配色法,最下面的两件是穿白色的。
  (1)红之薄样(四季共通)
  这种配色最适合紫之上。五つ衣从上至下分别为红——淡红——更淡的红——白——白,单也是白色的


(2)藤之薄样(春)
  高贵的紫是藤壶皇后的代表色。这种配色适宜晚春至初夏着用。五つ衣从上至下分别为淡紫——淡紫——更淡的紫——白——白,单是白色或红色的。


(3)萌黄之におい(四季共通)
  高傲凛然的胧月夜给人以若叶(新绿)色的印象,她的五つ衣是按萌黄色系搭配,从上至下分别为:最淡的萌黄——淡萌黄——萌黄——萌黄——浓萌黄,单为红色


四季的配色  春:以梅和樱的印象为主,也使用堇、藤的淡紫色。
  樱——表:白,里:赤
  红梅——表:红,里:苏芳
  夏:大多用新绿之青(现在的绿色)与萌黄的组合,花色则有菖蒲、橘、抚子(瞿麦)等。
  菖蒲——表:青,里:浓红梅
  杜若——表:二蓝,里:萌黄
  秋:有红叶、朽叶等,主流是接近美丽的红叶的颜色,此外还有荻、桔梗、菊等。
  红叶袭——表:赤,里:浓赤
  紫苑——表:薄色,里:青
  冬:除了椿以外都是不显眼的颜色,大多以冰雪的印象为主,采用和白色的搭配。
  椿——表:苏芳,里:红
  枯野——表:香,里:青
  通年:不分季节,全年都可使用。除示例外还有松重、指烛色、葛等等。
  今样色——表:红梅,里:浓红梅
  玉虫色——表:青,里:紫


所谓“禁色”  前面提到男性的束带的颜色是根据地位而定,而女性服装除禁色不能用之外是自由的。禁色,是指无天皇敕许则不可着用的颜色。根据时代变迁禁色也在变化,基本上是赤、青、浓紫、浓绯、浓苏芳等。升晋为公卿,或是从天皇那里降下“禁色的宣旨”(此为特例)的话,就可以着用禁色了。
此外,绝对不可以使用的颜色,有象征天皇的“黄栌染”和皇太子的“黄丹色”。
  天皇专用之色——黄栌染
  是在栌里加入苏芳染制而成。原是中国皇帝的御用之色,后日本天皇也用此色。


  补充:御帻冠与御金巾子冠
  御帻冠——天皇在举行祭神仪式时所戴之冠,用“巾子”把缨扎起,在后部打结,垂下。
  御金巾子冠——天皇的日常用冠,为了固定易摇曳的缨而使用了包着金箔的巾子纸


  太刀:装饰有金银、螺钿等的刀,只有得到天皇的准许者才可以佩戴
  平绪:穿“束带”佩太刀时结这种带。身分高的贵族平绪上嵌着精美的提花刺绣,是自唐渡来的丝织品,颜色有绀、紫等
  裾:裾的长短根据地位的高低而定,愈上位者裾愈长。大臣为7尺(约2米),4位、5位则是4尺(约1.2米)


武官的弓与箭
  箭:举行仪式时使用平胡箓盛放被装饰过的白色羽箭。为防衣服被羽箭刮伤,在平胡箓中塞一层叫做“间塞”的纸。
  弓:日本的弓,从中间靠下的部分来握住,这是它的特征。为了提高强度及美化外形,涂上了漆之类等。

==============太多字看不下去的话看下面图片就好了=============


狩衣



  狩衣在歷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獵時所用的運動裝——這樣的形象登場的。由於穿著方便,又便於活動,因此一般公家平日裏也喜歡穿用。後來便漸漸發展成為院參時的禮服。與此同時,狩衣的顏色也開始多樣化起來。

  古時的狩衣是用麻布製作的,也稱作布衣”。隨著使用階級的擴大,開始出現供公卿穿著的綾織材料,也出現了“有紋狩衣“、”無紋布衣“的稱呼。狩衣與布衣不同的地方在於,狩衣有襯裏(裏地)。漸漸地,襯裏也隨狩衣一同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美麗顏色來。

  狩衣在衣袖的下方飾有袖露。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薄平形(34、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厚細形、左右撚形、籠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樣是以公卿位元階等級來區分的。

  狩衣的穿著和搭配的褲裙都是特定的。指貫(或差袴。另外,自平安到室町時代,也用「狩袴」來稱呼細身六幅指貫的袴)就是狩衣較為固定的下著搭配。

指貫

  指貫:也叫做“奴袴”。裾呈袋狀,上面有帶子,在腳脖子處系牢固定。現代的袴裾上的帶子,是在帶子裏縫製帶扣,將裾帶穿入打結,並且可以調節帶子的長度。指貫的顏色因年齡不同而有區別,年輕人的顏色濃豔,元服前是濃紫色;隨著年齡的增長,顏色漸漸變淺。四十歲是淡藍色的縹色,自五十歲開始則著淺黃,到七十歲變成白色。式樣有龜甲、臥蝶、鳥擧、八藤等,自出生到元服前,指貫的材料為浮織物(即以提花織法制成的布料),元服以後,則改為一般的織物。


小直衣


  小直衣是中和了狩衣的簡便和束帶的威儀這兩方面因素的產物。

  這種從鎌倉時代開始使用的簡便袍服又叫做「有襴狩衣」。如圖所示,它在通常狩衣的基礎上於裙裾處田添加了襴和蟻先。

  原本,為了方便脖頸轉動,狩衣被設計成前、後身分離的式樣;而小直衣則將前、後襴部分縫合起來,胸以上的部分則以最初計算好的形狀縫製而成。

  小直衣本來只有上皇、親王、大臣和大將品階以上的人才能穿著,其餘人等不得使用。但到了江戶時代,天皇也穿著小直衣,此時,它已經失去原有的象徵意義了。

  現在,天皇、神宮祭主(限男子),延及皇族都可以穿著小直衣。天皇在6月和12月的「節折」、宮中神宮、神社舉行禦奉納和禦靈代御覽時使用小直衣;皇族則在修習神道時穿用。另外,出雲大社的神職人員也使用小直衣。

  如上所述,小直衣是上級貴族所穿著的特殊裝束,所以紮袖也有特別規定的式樣。紮袖的規定基本上與狩衣相同,即按照年齡大小使用相應的式樣。但在現實中,使用薄平形紮袖的情況很少,一般只使用厚細形的紮袖。這大概是因為如果已位至大臣、大將,仍使用薄平形紮袖便顯得不大莊重的緣故吧。因此,實際上使用薄平形紮袖的人只有年幼的親王。

襴和蟻先

  襴和蟻先:橫繞於裾下的部分被稱作「襴( らん)」,這樣的設計使得雙腿左右能夠留有一定的餘裕。由於身著袍服,官員們經常會感覺行走不便,為了確保步行的輕鬆舒適,這種寬鬆的設計便應運而生。那兩片餘裕的部分做"蟻先( ありさき)",也稱作「餘り先」。現在,這餘裕部分的蟻先一般是露在外面的,但直到平安中期為止,也有向內折成"百褶"的樣式,這稱為「入襴(にゅうらん)」。不過攝關時代的文官,似乎很少有人穿著入襴的袍服呢。

  自院政時期開始,幾乎所有的袍服都漸漸地蟻先化。外記的官人原本穿著入襴袍服,但也開始改用蟻先了。另外,神事時所穿的白袍--「齋服」本來也是入襴袍服,近年來也開始使用蟻先袍服了,我想,是因為比較方便吧。



  進行禮祭儀式時,狩衣裏還要穿著單衣(也可以用衵衣代替),但平時是可以不穿的。狩衣的色彩和紋樣除了禁色(天皇的專用顏色)以外,通常可以自由選擇,因此在近世便可以看到各種設計和色彩的狩衣。

  本來是日常穿著的狩衣,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漸漸地公服、禮服化。江戶時代狩衣作為武士禮服的出現,標誌著“直垂階級”的誕生;當時的公家也普遍穿著狩衣。而今天,狩衣則成為神社神職人員的通用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所用的袴是差袴)。


淨衣和半尻

  淨衣和半尻都可說是狩衣的衍生物。

  淨衣是神官所穿的神事服,最早的時候與狩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到了現在,已經完全變成白色無紋的狩衣了。
  半尻則是兒童服裝,基本上與狩衣沒有什麼區別。不過為了便於兒童活動,特地將後身的長裾剪短到一尺左右。此外,紮袖的樣式也較為華麗。總之,半尻是一種非常可愛的衣裳。


水幹



  水幹與狩衣同源,最早是平民的日常著裝。

  與狩衣的式樣不同,水幹在前、後身的縫合、連接處,都以「菊綴」進行加固;另外,水幹沒有狩衣的頸扣(とんぼ),而是以細帶接系領口。

  隨著時代的推移,水幹逐漸成為武家及一部分公家的日常服裝,並很快成為了禮服的一種。現在,女性神職人員有時也穿著沒有菊綴的水幹。

  水幹的穿著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穿狩衣一樣,只系頸扣不系帶子;另外一種則是將領口內折成為V字型,把領口的長帶自右肩向後繞,經左脅拉到胸前與胸帶相結——這種情況下,要將後裾塞入裙袴(水幹的裙袴被稱為水幹袴)中。不過,按照高倉流的穿法,後裾是不需要塞入袴中的;現在的女性神職人員所使用的穿著方法也是這樣。

  冠帽方面,五品以上的官員配戴烏帽子,六位以下則用風折烏帽子。

  此外,水幹也是平安和鐮倉時代的平民服裝。在大部分繪卷中,平民穿著的水幹上,菊綴通常會被省略;而下級武士所著的水幹上,菊綴卻比較清晰。

  後來,由於公家也開始穿著水幹,因此便逐漸產生了一系列的服制規定。

  對於攝家而言,必須使用V字垂領的穿著方法。而庶民則不能這樣著裝——特別是與上級人士見面時,穿著方法被視為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

  地位低於攝家的清華家也是不系菊綴和紮袖的——這同樣是為了強調與貧民之間的區別。反過來說,一般的平民在穿著水幹時,都是要系菊綴和紮袖的。

  不過,在鐮倉時代也有“衛府官人、檢非違使使用菊綴”的記錄,不過由於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據,這也只能算是一種臆測了。

  退紅和白張

  這兩種服裝都是貴族仆屬的裝束,形式類似狩衣,總稱為召具。

  退紅是由叫做「あらぞめ」的薄紅染布所製成的上裝和黑袴構成的,最早是親王家僕人的專用服裝。之後為攝關打傘、提鞋的僕人也穿著這種衣服。現在,石清水八幡宮的駕輿丁穿著的退紅是上下同色的。

  退紅的式樣最早與狩衣大抵相同;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它的上裝開始轉化成像下級武士所穿的褐衣一樣,將雙肩部分縫合起來的樣式。另外,與其搭配的帽子叫做平禮烏帽子。

  白張是更為簡化的狩衣。因為布料中有吳粉的成分,因而得名。與它搭配的烏帽子叫做張烏帽子。褲子則叫做「白丁」。持火把和趕車的僕從要穿著這種衣服。


束帶


  束帶在日本的服制中被稱為「朝服」,即官員的制服。隨著時代的變遷,束帶的式樣漸漸向寬大舒適的日本國風化方向轉變。不過褲狀的下袴和革制腰帶則還殘留著唐風的痕跡。

  作為正式禮服,文官穿著的束帶叫做「縫腋(ほうえき)袍」,而武官的束帶則稱「闕腋(けってき)袍」——這種側袖與衣身不相縫合的束帶是為了便於活動特別設計的——不過三位以上的武官也穿著縫腋袍。在穿著正裝束帶時,武官和中務省的官人,以及得到敕許、位在參議以上的公卿,都需要佩帶刀劍。因此,腰間要系上名為「平緒」的細長腰帶。

  穿著束帶時,在內衣外面要披上單(ひとえ),下身穿上紅色的大口袴和表袴(うえのはかま),上身再穿上「衵(あこめ)」,下襲,之後套上長裾,最後穿上外袍。另外,腰間要以上飾玉石、名為「石帶」的皮帶加以固定——總地來說,穿著方法是非常複雜的。袍的色彩按位階的劃分有所不同,因此正式的袍服又被稱為「位袍」。武官的闕腋袍又叫做「襖」,所以也稱「位襖(いおう)」。而不辨官位、任意選色的直衣則叫做「雜袍」。

  官員們在入朝時,懷中需放置檜扇和貼紙;手持象徵威儀的笏板;腰間掛著「魚袋(ぎょたい)」。在我國唐朝,魚袋是進入宮城的資格憑證;傳入日本後,金魚袋為公卿所佩,銀魚袋則被殿上人使用。

  在單外、下襲內裏,要穿著紅色小葵紋綾(裏側為平絹)製成的衵。此外,「下襲」後面原本有很長的「裾」,但是由於穿著時極其複雜,所以漸漸演變為只有皇室使用;而其他官員所著的下襲則與「裾」分離,將「裾」的部分加上繩帶,另外系在腰間,這稱為「別裾」。由於「裾」象徵著權力和威嚴,因此隨著時代的變化多次加長。現在,通過對官員著「裾」長度的分辨,我們便可判斷出其所處的歷史時代。



  由於束帶本來是入宮參見時的禮服,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所以只有在盛大的禮儀場合才能著用。不過掌權者、得勢的藏人以及太政官的官員卻一直堅持著穿著束帶參內的習俗。純中國式的「禮服」(在即位禮時使用)於明治時代被廢止以後,束帶便成為登基典禮和皇室大婚時必著的正裝。因此,今天只能在「葵祭」、「石清水祭」等古老的祭典中才能見到束帶。


衣冠


  本來,束帶是出入宮廷的勤務服,但是在官員擔當夜間守衛([宿直( とのい)])時卻十分不便。因此,人們將束帶的褲?部分作了大幅度的簡化,除去了繁複的長裾,袴也被指貫取代。這種被稱為「宿直裝束」的簡化版束帶就是最初的衣冠。雖然通常被叫做「衣冠束帶」,但衣冠與束帶卻有著很多不同——它既沒有文武官員的式樣區分,也不需要經過敕許才可著用。隨著時代的推移,衣冠漸漸由最初用於宿直的簡便制服轉變為儀式禮服,到了院政時期則正式成為宮中勤務服的一種。

  穿著衣冠時,頭上要戴冠,在內衣外要披上單,下面穿指貫,最後在外面套上長袍。另外,也有連單都不穿的情況。因此,著單時特別稱為「單衣冠」、「衣冠單」。當然,入朝時懷中要備好貼紙,手中要有檜扇;不過通常情況下是用不著帶笏板的——但在神事場合就必須持笏了。

  在袍的穿著方法上,衣冠與束帶也有很大不同:不用石帶而使用相同材料製成的腰帶;背後的格帶也不像穿著束帶時要塞進石帶裏,而是全部露在外面。

  衣冠的外袍與束帶完全相同(近世以來,衣冠袍服逐漸變成在脅下添增便於系紮的繩帶的式樣),按照位階的不同,顏色和紋樣也有所差異(當然,指貫也是一樣)。年輕人的袍服顏色較深,隨著年齡的增長,顏色逐漸變淡,至老年則穿白色的袍服。紋樣方面則是年輕人用小而多的花式,按年齡依次變大變少。另外,近世以來,指貫也朝著簡略化發展,形成了「差 袴」,因此也就有了每月朔、望兩日穿著指貫,其餘時間使用差袴的服飾制度。

  從簡便的宿制服裝開始,衣冠漸漸成為可以在幾乎所有宮廷禮儀慶典中使用的禮服。

  現在人們在穿著和式服裝時,腳上通常都穿白色的兩指足袋。而古代著用束帶時則使用稱為襪的不分指足袋;如果穿指貫便直接光腳。直到江戶時代,宮廷中仍然嚴格遵守著這種服制。對於高齡者,天皇會特別敕准免穿襪,這樣,就可以著履上殿了。當然,冬天的時候如果光腳就一定會覺得冷,因此公家在家裏是可以任意選用足袋或鞋子的。

  今天,按照場合的不同,也仍然有穿用白足袋或草鞋的情況。


直衣


  直衣在外觀上與衣冠沒有大的區別,它的名稱來源於「直( ただ)の衣」一詞,屬於日常穿用的便服。不過經由天皇敕許,也可穿著直衣,戴冠謁見,這被稱為「冠直衣」。一般來說,得到敕許的都是一些特別受到天皇寵愛的公卿(三位以上參議及四品官)。

  在袍服的顏色和紋樣上,直衣本不需要以位元階官品加以區分。因此,相對於被稱為「位袍」的束帶,直衣常被稱做「雜袍」。不過到了攝關時期,由於官員們經常穿著直衣參內,因此它的顏色、紋樣也逐漸被固定下來。一般來說,夏天通用三重長帶紋的淺藍袍服或二藍色的直衣,冬天則穿浮線蝶紋的白色袍服。穿用冬直衣時,要將袖子和襟口向裏折回些許;另外從裾襴的部分也能看到白色的裏襯。除此以外的部分則呈現透過白袍所印出的水色。這樣的直衣因為四處顯白,故又稱「四白直衣」。

  穿著直衣時,在單外還要罩上一件出衣。它是一種前襟特長、質地與單相同的裏衣。穿著時,前襟不需塞進指貫,而是自然地令其垂落,自袍服下探出衣角來。另外,出衣的顏色基本上是可以自定的。

  穿著冠直衣入宮、辦理某些特定的政府事務時,下身要穿著布袴,這被稱為「大君姿」。

  即使在平安時代,直衣的穿用階層也有嚴格的限定。冠直衣當然是入宮時的朝服,而日常穿著的直衣據說也需要經過敕許(關於這種說法,由於史料的不足,還存在有不同的意見);另外,還有的觀點認為五位以上官員不經敕許便可以穿著直衣。


直垂


  實際上,直垂的出現年代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對於圓形的「上領」袍服,V字型「垂領」的直垂在很長時間內都被作為平民服裝。到了平安時代後期,由於其設計簡便、易於活動,因而逐漸開始為武士階級所穿用。及至鐮倉時代,更成為出仕幕府的通常制服(此時,上級武士的制服是水幹)。直垂在鐮倉時代後期最終取代了水幹,成為武士階級的代表性服裝。另外,在室町時代,直垂也已成為禮服的一種,是武家常用的服裝之一。

  到了江戶時代,直垂成為束帶以外最為高級的禮服(出席盛大典禮時,搭配直垂,下身要穿著長袴)。幕末維新時期,頭戴佩有纏頭巾的梨打烏帽子、身穿直垂已成為公家和大名們的正式著裝方式。明治初期直垂也被無官位的藩士們當作出勤的制服使用。明治五年九月,在新橋--橫濱的鐵路開通典禮上,西鄉隆盛、大隈重信等高級官員仍穿著直垂瞻禮。直到十一月太政官佈告宣佈朝廷官員一律改穿西洋禮服,直垂服制才被廢止。

  現在,雅樂樂師、祭禮神官和大相撲裁判官仍然穿著直垂。

  直垂自室町時代以來逐漸發展變化,大致分為直垂、大紋和素襖三個種類。與大紋、素襖不同,直垂衣內縫有裏子;而前兩者與直垂相比,則多了胸扣和菊綴結。直垂和大紋都有圓形組扣,素襖則使用革制長帶。總體而言,直垂和大紋在外觀上沒有太大區別,如同名稱所示,大紋上有印染而成的家紋文樣。



  直垂是由垂領上衣和同色褲裙組合而成的一種裝束。最早只稱其中的上衣部分為「直垂」,後來漸漸將下身的褲 袴包括了進去。直垂上衣寬為2幅,采前、後身雙布縫紉,衣襟與袖腋不相縫合的設計。左右衣襟都佩有胸扣。

  隨著直垂的禮服化,其材料也漸漸高級起來,袖子像公家服裝般往寬大發展。另外,直垂也像水幹一樣,在衣服背部中央及兩袖上佩飾五枚菊綴。不過直垂的菊綴與水幹不同,是結成如同8字一樣的圓型組扣——但是穿著鎧直垂時,菊綴的形狀是與水幹相同的。

  至於胸扣的設計,由於受到水幹的影響,也逐漸向裝飾化方向發展。到室町時代則完全成為形式化的裝飾物。直垂的紮袖被稱為「籠括」,原則上是不露在外頭的;其末端垂在袖下的部分則稱「露」。今天,由於考慮到美觀的因素,直垂的紮袖已經變得與狩衣基本相同了。

  直垂的裙袴寬約6幅,現在多用切?,不過鐮倉時代則通用腰間系帶(帶子一般為白色)的褲袴。到了室町時代就不再使用系帶而改為切袴;江戶時代的禮服則用長 袴。另外,裙袴上也有四處飾有菊綴。

  一般來說,直垂的上、下身皆遵循同色的原則,不過也有因使用他色裙袴而被稱為「直垂袴姿」的情況。在室町時代,穿用禮服時也可著白色大口袴。

  直垂的布料最早是布或麻,隨著其禮服化的進程,漸漸也開始使用生絹、絲綢、紗等材料。顏色和文樣則沒有特殊規定,可隨穿著者的喜好隨意變更。

  最後,在正式場合穿用直垂是不著襪子而赤足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直垂由平民日常用服逐漸演變為制服、禮服,最終在江戶時代成為最高級的正裝;甚至連公家們也經常私下穿用。


素襖

  素襖是在室町時代中後期由大紋發展而來的一種服裝式樣。相對於配有胸扣、露、菊綴結以及圓扣的大紋,素襖則採用皮扣(在歌舞伎服裝裏,大紋和素襖都是使用皮扣的),因此也被叫做「皮帶直垂」。另外,素襖上印染的家紋較大紋稍小,這也是它的特徵之一。

  江戶時代幕府的禮服:



其他神事服裝

1、齋服:是舉行中型祭禮時著用的服裝。

  為了表示潔淨,袍服選用無文白絹作為布料。冠為不分身份等級的遠文冠,裙袴則為差袴。



2、淨衣:是舉行小祭時穿用的服裝。
  有色狩衣和小祭裝束都可以使用,不過在特殊規定要求清淨的場合,則必須穿著純白的淨衣。
紮袖的帶子選用不分身份的白繩,裙袴為差袴。



3、格衣:神事和典禮時穿用的服裝。
  是最為簡便的裝束,在地鎮祭時也可使用。
  直垂上衣兩脅相縫,外褂(羽織)的胸扣要系起來。脅部的縫合處要使用叫做「千鳥掛」的針腳花式,褂底的褶皺則確保穿用者行動方便。至於紮袖的袖露部分,雖然原則上應遵循古例使用「籠括」,但實際上卻大多採用與狩衣相同的式樣。



4、明衣:「明衣」是一種特殊的神事服裝。按照場合的不同,可作為天皇用服、伊勢神宮祭典禮服等。這裏介紹的明衣,是教派神道中舉行祭祀禮儀時穿著的簡便服裝。
  概括來說,明衣由闕腋袍和短裾構成,比衣冠要輕便許多。穿著時,上身要披上白小袖和單,背後則系上當帶以顯出衣紋皺褶;當帶自背後繞至身前系緊——不過與狩衣不同,當帶是要塞入袍服褶皺內遮擋起來的。另外,明衣也可于乘馬祭禮中使用。



  官方群号342981373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