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形动画在中国

发表于2016-05-01
评论0 2.2k浏览

封面图:LXU作品


  这篇稿子是我为《中国电视·动画》杂志2014年9月刊的“国内动画工作室生存”系列所供的文章之一。这里面三篇文章有两篇是我的。另外我今年在《文艺报》上的专栏也会开始更多地介绍国内的实验动画。所以我想,或许最近动画学术趴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个集中讨论中国动画人的专题。除了我的几篇文字之外,我争取联系上yeah和AT!,转载他们相关的文章和采访。好,不多说,以下就是第一篇啦。(野草)

  动态图形动画,即motion graphics。它一直以来被广泛地用于栏目包装和电影片头片尾动态设计,作为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的视觉点缀工具。不过如今,动态图形动画拓展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一类相对独立的动画形态,并且已经成了网络上传播力最强的动画种类之一。

  近几年国内从事动态图形创作的工作室和独立动画人也开始大幅度增多。不过在中国,这仍是一个处于缓慢普及过程中的概念。它一方面以动画技术作为创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却与通常意义上的动画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就在几个月前,我们学院有几名硕士毕业生拿着自己创作的动态图形动画短片参加毕业答辩。现场放映后,很多答辩老师都表示没有见过这种片子,对这样的作品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motion”这东西甚至还没有得到动画学界与行业自身的普遍关注。

  动态图形动画的早期历史回顾

  动态图形动画的发展史其实并不短。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动画大师奥斯卡·费钦格就已经创作出一批颇具动态图形风貌的作品,就比如《蓝色构图》(Compositionin Blue)和《快板》(Allegretto)。和今天那些充满时尚感,又有些快餐化的动态图形广告相比,费钦格要严肃得多。从风格上归类,费钦格是“绝对影像”的代表人物,这个流派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运动起来的抽象图形来解释音乐,试图找出运动的图形与音乐情绪之间那种微妙的内在关联(刘书亮《看到声音,听见色彩——德国抽象动画大师费钦格》,《文艺报》2014年1月29日)


费钦格《快板》,抽象动画,motion的先导


  从五十年代开始,索尔·巴斯等平面设计师以动态图形为形式着手创作了大量电影片头。动态图形动画走入了电影院,走进了广大观众们的视野。Motion graphics被工具化和商业化了。而且,动态图形与平面设计也就此产生了巨大联系。这种联系一直延续至今。

  动态图形动画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在国外,动态图形动画蜕变成相对独立的动画形态已经有些年头了。不过动态图形在中国火起来只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而已。

  在这篇文章正式撰写之前,我有幸采访到了国内在motion方面非常突出的几支团队的成员,包括LXU工作室的李雨、小宇宙实验室的张戬、Seen Vision的Aspirin、InfiniStudio的罗红阳、鲸梦文化的高子晴等。颇为有趣的是,这些团队中的创作者们在最初学习动态图形动画创作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李雨回忆说:

  “技术上,学校里老师‘领进门’之后,就靠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去看教程视频,一点点摸索。三年前这类的资料还是相当少的,记得当时在各种设计书店里要找一本motion或者infographic的书相当困难。”

  目前致力于创作动态图形的很多国内动画人,当年都是从VimeoMotiongrapher等国外网站上首次接触到motion 类的动画作品的。可见动态图形动画被越来越多人所注意到,与互联网的普及有莫大关联。

  AnimeTaste(以下简称AT!)在传播动态图形动画方面做了很大贡献。2009年末,王天放作为第一位合作者加入到了AT!的团队中。从2010年起,他开始在网站栏目“每周惊奇”中介绍国外的动画短片,以商业广告和MV为主,其中就有许多典型的动态图形动画。天放自己就是动态图形动画的爱好者。他说,2008年他通过引进的杂志《数码设计》(Computer Arts)第一次读到了动态图形动画的相关文章,并在国外网站上发现了“motion graphics”这块“新大陆”。

  王天放说,那个时候身边基本上没人知道motion是什么,只有他开始密切关注这类片子。加入AT!之后,AT!便成为他分享动态图形动画短片的最主要阵地,而那时候国内的网站还几乎没有与“每周惊奇”相似的内容——我也是通过AT!才头一次听说“motion”这个词。

  AnimeTaste的每周惊奇栏目,前段时间刚刚做了一次改版

  国内动态图形动画的勃兴

  动态图形动画确实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动画截然不同的风格。罗红阳把它概括成是“一段音乐,一种动态影像上的韵律。”张戬这样解释motion graphics的魅力:

  “Motion相比于以角色表演为主的片子,更加的设计化,类似于‘运动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不用传统的蒙太奇方式去构思创意,而是更多考虑画面元素之间的转换和变化”。

  于是,凭借这种特殊的审美风格,就在越来越多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并开始依赖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同时,动态图形动画很快进入了网民们的电脑和手机屏幕。2011年,LXU工作室第一部动态图形动画短片(也是他们的毕业创作)《北京房事》成了互联网上爆红的首部国产motion类动画。


LXU《北京房事》:互联网上爆红的首部国产motion


  《北京房事》整合了与住房相关的诸多数据信息,从住房的历史开始讲起,延伸到中国人的平均居住面积、房价与收入的关系等,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北京地区的住房状况。《北京房事》没有什么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却反而显得简洁又醒目,已经非常完整和优秀。它对2011年的中国网民来讲真是新鲜极了,于是视频一经推出,就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得到了疯狂转发。

  我对《北京房事》有极高的评价,不仅仅因为它是“首部”。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国内主流动态图形动画的标准。以下这三个特点不光是国内作品的常见特征,也是目前国际上主流作品的倾向:

  第一,是强调信息可视化(infographic)。居住面积、房价、收入……这些内容都需要大量依靠清晰明了的统计图数据信息具象化,为话题的陈述提供可信依据。2012年,青藤文化创作的《指尖上的中国》等也是典型的信息可视化作品。

  第二是话题性与病毒传播。在中国,住房问题有极高的话题性,老百姓们都很关心,传播力自然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房事》上线的一两年之内,大量的“重口”motion广告粉墨登场,动态图形动画顺利与商业挂钩。安全套、痔疮药……这些产品全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motion广告。Motion可以将人们往往羞于深入探讨的话题以最为轻松戏谑的方式讲述出来,颇具猎奇性和话题性。通过野史与传闻的戏说演绎,“重口”内容大受欢迎,成了国内动态图形动画的常客(刘书亮《安静的创想,缤纷的可能:2012年国内动画短片盘点》,《中国电视·动画》2013年1月)

  第三个特点,是关于形式与风格。它在《北京房事》里还不太明显,不过已经初露端倪。后来的很多动态图形动画有拒绝写实造型的几何抽象倾向——这也是我以费钦格来标记动态图形艺术史起点的原因。此外,动态图形动画创作者们常使用大量的变形动画,并显示出对“一镜到底”和特殊调度的极大兴趣。而这些正是突破实拍影像观看机制的关键所在——所以动态图形动画被我视作一种先进的动画形态。

  动态图形动画工作室的生存状态

  动态图形动画已经在短短三四年之内占有了不小的市场,从事动态图形创作的工作室也多了起来。Aspirin说,motion的商业化优势在于快捷的“即视”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验证出一种效果是不是创作者想要的。高子晴如是说:

  “动态图形动画的周期相较于其它形式的动画要短,这可以消除广告客户对动画周期太长的顾虑。而且,相较于传统动画来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更低一些,上手确实比较快。”

  当然,只有少部分工作室是一门心思专攻动态图形。多数团队必然还会承接其它类别的商业项目,譬如以角色表演为主的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还有与实拍结合的MV或者定格动画等等,但动态图形动画的创作仍是他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国内一线的动态图形工作室收入状况大都不错,客户也比较稳定。目前国内的企业对动态图形动画的了解与接受程度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能自然地接受“motion+互联网”的宣传营销方式。张戬说:

  “大多数客户找我们的时候已经设定好要做motion了,他们已经对motion很熟悉也很喜欢。我们小宇宙实验室也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有效调整制作的具体风格类型。”

  不过,Aspirin向我补充,Seen Vision的客户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仍是被运营公司引导的——他们会告诉客户现在motion很火,指导客户怎么用motion去做广告、卖产品。

  罗红阳有一个观点非常有道理:客户、受众其实是和创作者甚至动态图形动画本身共同成长的。所以,真正优秀的作品最终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在这篇文章的前期采访中,我发现工作室普遍对于motion行业的现状并不满意。好几位创作者向我提到了最近数月以来频发的抄袭事件。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和保护,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也充斥着整个国内的创意领域。这样的问题,值得行业自身的反思。

  另外,观众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多数动态图形作品还是质量平平,缺乏营养。Aspirin认为,motion这东西和其它与流行、速食挂钩的文化一样,早晚被下一波新的视觉体验所替代,一种形态或风格终究会变得老旧,甚至成为历史。至于动态图形动画在大众文化领域究竟会迎来长期繁荣还是昙花一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官方群号342981373

如社区发表内容存在侵权行为,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侵权投诉指引